正文

序:评“千古第一家训”(3)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 作者:郦波


原来原因有两个,一是曾国藩认为要遍览经史子集,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教育及学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后,才可以写这本他命名为《曾氏家训》的大成之作;二是即使读尽了经史子集,掌握了那么多的材料,自己也要做到烂熟于心,可以融会贯通后,才可以写这本大成之作,这就叫“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

说起来是两个原因,其实也就一个,也就是曾国藩认为火候还不到,要待自己阅历极丰富、知识极丰富之后,要在自己的“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后,才可以写作这本《曾国藩家训》。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知道,他对这部《曾国藩家训》寄寓了多么高的期望!

但问题是曾国藩是一个非常自谦的人,虽然水平已经在百尺竿头,可还总想着更进一步,所以他总感觉自己的功夫还不够深,境界还不够高,以至于一直到他最后离开人世,也没能写出这部他自己寄寓了厚望的《曾国藩家训》。

那么,我们通常见到的《曾国藩家训》读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就要说到我们称《曾国藩家训》为“千古家训之首”的原因了。

曾国藩立志要做家训一部,想在人生境界的绝高处书之成册,如此一来,他的后半生一直都在为这种计划不断地做出实践与准备,加上他理学传人的大儒身份,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自觉贯彻着他的家训教育理念。这样一来,他的家训思想内涵反而不受一本书的限制,反而显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具有现实的指导和教育意义。就像孔明“不求闻达于诸侯”,最后却能“诸葛大名垂宇宙”。虽然到最后,曾国藩也未能像颜之推写《颜氏家训》那样写出规范化的家训读本,但他数百万字留存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教育思想与智慧却因此显得更为博大与精深。这一点,在曾国藩甫一离世,便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当时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为曾国藩整理、编撰并出版全集,就特意搜集曾国藩家训思想中的精华之语,在全集中单列“曾氏家训”一章。其后,又有人将其单独成册发行。再后,更有人不断重新为之编选、出版。再之后,更有梁启超索性突破家训的藩篱,为其专门编定《曾文正公嘉言钞》,其间的主体其实也还是曾国藩的家训名言与警句。

至此,《曾国藩家训》声誉日隆,隐然超迈《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古代家训名作,同名图书遂大行其道,成为百多年来坊间不断流传的家训典范。

回首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国藩曾经被作为历史文化的热点人物被全社会所关注,开风气者当属唐浩明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随后,“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成为坊言流传颇广的“警世通言”。进入新世纪后,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着改革开放持续多年后的加速变革,住房、教育、医疗,渐成民生三大切肤之痛!就教育而言,汲取古代教育思想与智慧的精华,已成当务之急。此时,曾国藩与他的家训智慧再次跃入大众的视野,实在应属当然。

所以我所评说的《曾国藩家训》并不以哪一本同名图书为标的,也不仅限于曾国藩的家书或日记,更不是囿于传统家训家庭伦理规范的狭义解读,而是从识己、识人、识事、挺经四个方面入手,把曾国藩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甚至培养后人的教育思想与智慧,力图做一个全景式的评述。

学力不逮之处,颛此就正于方家!

是为序。

郦?波

辛卯孟春于金陵水云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