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善鄯和吐鲁番前往迪化(1)

从紫禁城到楼兰 作者:(瑞典)斯文·赫定


我们出发的日子终于到了,2月4日,院子里乱成了一团 8辆高轮马车正在等待装载,马车之间堆着箱子、盒子、袋子以及所有我们要带走的东西。行李一件件被装上车用绳子捆牢,每个工作人员都尽可能地把马车铺得舒服柔软。胡莫将和我坐一辆车,他尤其清楚如何铺垫车子。一溜黄色蒙古马拴在墙边,蒙古王爷派来与我们一道出发的护卫队也已整装待发,其领队叫老仝。仆人和赶车人急得跑上跑下,信使们穿梭来往,我们的新朋友 汉人、回人、蒙古人给我们送来各种告别礼物,礼物有羊肉、活禽、鸡蛋、糕点、糖果、水果等。

沙·马苏特乘一辆有篷马车于现场最混乱的时候出现了,他被请入俱乐部帐篷喝茶。他听说有一种构造奇特的望远镜,用它可以看穿最高最大的山脉,对此我们给他作了耐心的解释,可他怎么也不相信我们的说法。

沙·马苏特阁下终于告辞离开。马车套好以后我们就坐了上去。明和其他几位仆人被辞退了,就像蒙古人塞拉特、班彻、瑟兰、高里尔、萨尔彻和高姆博一样,他们仍留在哈密。拉尔森、玛斯考尔、冯·玛森巴希、穆伦温格、袁教授、黄文弼、陈、刘、孔将在一周后随同所有重行李一同出发。

为了在汉人旅店不致拥挤,我们决定分两队出发。其他7辆车跟着我的车走出拱形门口时已是下午4点了。队伍通过巴扎 进来时在东门出去时在南门 经过汉城,然后转向西方。在我的旁边玉勒巴斯汗的儿子策马行进,他相貌堂堂,仪表不凡,袁教授和孔也跟随在侧,这样一群人给我们增添了一种送别的气氛。

哈密城很快就消失在我们身后,道路两边都是巨大的柳树和桑树。负重的马车逶迤而行,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图景。马车越过高高的拱形木桥时轰隆作响,桥下是宽阔的灌溉渠。傍晚的景色非常壮观,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放射出红黄色的美丽光芒。

徐炳昶和我的马车上有草垫和白棉织物做成的顶篷以及3个小玻璃窗户 左右两边各一个,后面一个。为我和胡莫赶车的是一路不断高歌的伊布拉希姆·阿拉巴克什,他坐在一个草料袋上策马前进。他不用缰绳,手里只握着一根鞭子,但他的马却似乎能听懂他的每一个口令。我们的车上垫着干草、毯子、睡袋、毛皮和垫子,感觉很舒服。这些东西一点也不多余,因为路况很糟,车上的人经常被颠得东摇西晃,那感觉就像患了晕船症一样。

我的车走在最前面,后面依次是徐教授和丁,诺林和伯格曼,黑德和里艾伯润兹的车。第五辆车上坐着秦和王,第六辆车上是张和徐教授的仆人王,第七辆车上是里艾伯润兹的仆人和助手查理。第八辆,也是最后一辆车上装的是行李。

说真的,这一支滚滚向前的旅队确实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落日余晖将其笼罩在华丽的色彩之中,蒙古卫士的服装与这种色彩相得益彰。远处卡尔力克塔格山上的紫色雪原渐渐隐去,一轮满月挂在天际,车中洒满银白色的月光。胡莫博士早已鼾声大作了,与此同时,车轮吱呀作响,车轴下面的3只大铜铃发出空洞的叮当声。

从紫禁城到楼兰 斯文·赫定最后一次沙漠探险|第二十五章|经善鄯和吐鲁番前往迪化队伍走得沉重而缓慢,尘土打着旋飞扬。在一个村子附近纵队停顿了半小时,为的是让卫队和赶车人吃晚饭。

傍晚9点时气温已是零下12摄氏度了,考察队再度置身于沙漠之中,周围一片寂静。我们不时碰上由毛驴、骡子、马和装着棉花的马车组成的小旅队,旅队叮当的铃声在沙漠的夜晚里显得尤为响亮。凌晨3点,队伍开进了头坡村,停在一位蒙古王爷漂亮的府邸前面。我们被请进了一间屋子好生款待,糖果、黄油、面包、鸡蛋、干果和蜂蜜简直都要把桌子压垮了。第一道菜之后便是肉汤、羊肉煮菜、面条、蘑菇肉煮面。休息时已是凌晨6点45分了。

2月5日,我们继续西进,15名蒙古骑兵为我们送行,他们策马飞奔,卷起漫天尘土。大路越过草原,车辙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