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息夫人:“生命之上,一无所有”(3)

读史做女人 作者:君子心


就在美女投井自杀的那个时刻,历史开始分岔。

《烈女传》里记载,说她得知自己丈夫被抓住后,为了免受侮辱,就投井自杀了。到此为止,她的生命终结了,她的故事也终结了,她算得从一而终,清清白白。

民间传说里,息夫人被楚王收为己有,日夜哭泣,后来偷偷见到被囚禁的息侯,两人双双自杀殉情。楚人感念息夫人忠贞义烈,立桃花夫人庙来祭奠。

《左传》里的息夫人却没有死,不仅没有死,还继续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也许就是因为息夫人没有死,才更具有了一种独特的悲剧美感。

她被手下人劝住,“即使夫人不替自己着想,也要替息侯着想”。为了息侯,她不敢再死,被楚王抓到军营里,立为夫人。

息国终于被灭了,息侯被软禁起来,三年后郁郁而终。这三年里,她是楚王后宫里的宠妃,生了两个儿子,只是“三年不言”。“不言”在这里有很多解释,很多人认为就是不说话,有人反对说,孩子都生了两个,夫妻之间是不可能不说话的;有人说,不愿意提起往事;有人说,不多说话。

不管怎么解释,不论是不说话还是不爱说话,总表示一种不快乐的情绪。她无法反抗只能忍受,用那份可怜的“不言”维持着最后的尊严。最后楚王忍不住了:“自从你入宫来,我对你百般宠爱,你却总一副别人欠你钱的脸色,究竟怎么回事?”

这时候息夫人说了实话:“我一个女人,嫁了两次,有什么好高兴的?”——这话如果孔夫子听了,一定点头称许“孺子可教也”。尽管春秋时期没有所谓“一臣不侍二主,一女不嫁二夫”的严规,但是息夫人这句话里,却暗含着儒家文化的这种价值标准:“一女不嫁二夫。”

常常流连青楼的杜牧曾经写诗比较过息夫人这种行为,他说:“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意思是说息夫人最终还是选择苟活下来,比起跟她一样情形却选择跳楼自杀的绿珠差了好几个档次。

其实杜牧不知道,息夫人的价值就在于“死而不死”。

4.一无所有

这个世界上有比死更艰难的事情,就是活着——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说法。

而真正的现实是,这个世界没有比死更艰难的事情——“千古艰难唯一死”。

在时代与历史面前,个体的死亡是渺茫的;对于本身,意味着一切的终结;对于时代,仅仅也就是个符号而已——于是,学贯中西的王国维于清亡之际投水自尽,终于不再是大师而化作了时代一个虚化了的符号。

写“伤心岂独息夫人”的邓汉仪是明末清初的汉人,改朝换代受异族统治。前朝消亡的时候他仅仅28岁,没有吃过明王朝的皇粮所以没死(明亡尽节的士大夫很多),他选择了活着——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天祥的,如果死亡只是那么一点微茫的意义,那么这死亡带来的终结又代表着什么呢?

这是息夫人考虑的问题,这是“邓汉仪们”考虑的问题。在历史与时代面前,儒家谆谆劝导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超越生命之上的东西,如果不足以撑起生命的重负,那么个体的终结又有什么意义?

答案是只能活着。

息夫人活了下来,不管为了息侯还是为了自己,就像陈岚所倡导的,在强奸面前她选择活着,哪怕是屈辱。她活着,就有了一切的可能。

她郁郁不乐,楚王为此讨伐蔡国,囚禁蔡侯。她的儿子当了楚国的大王,她用计杀了热烈追求她的权臣子元,然后,平静地在楚国后宫里终老。她选择了活着,延续生命里的无限可能,哪怕背负屈辱。

邓汉仪也活着,尽管在异族统治之下,背负着民族的耻辱和前朝的所谓气节,所以“伤心岂独息夫人”。

所以,生命之上,一无所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