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乙己读《史记》

世说新寓 作者:且东


酒足饭饱之后,假洋鬼子哼着歌,晃晃悠悠地回宿舍来了。

推开宿舍的门,假洋鬼子一眼就看到了仍在闷头苦学的孔乙己,一脸的不屑:“孔乙己,都什么年代了,还在琢磨那‘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吗?”

孔乙己抬起头,推了推自己的酒瓶盖似的眼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穷吾一生之力也只得一些皮毛罢了!区区一个‘茴’字的写法,何足道哉!”

假洋鬼子抓过孔乙己手中的《史记》:“Oh,my god!都什么年代了,你还看这种出土书呀!像我都读GRE、托福了!难怪你赶不上时代!”

不等孔乙己回答,他又扯扯孔乙己的花白胡子,拉拉他又脏又破的长衫:“你还是这身行头啊,都快成出土文物了,快换换吧!”假洋鬼子拍拍自己身上的皮尔卡丹:“瞅见了吧,就这小意思,才2000!够派吧!”说完,不等孔乙己答话,“书呆子,不与你聊了,我还有个party呢,byebye!” 

孔乙己叹了口气:“唉,这都是怎么了?”又埋头看他的《史记》了。  

且东说寓:

随便往哪个高校的自习室一瞅,猛一眼扫过去,会发现学生们手里捧的十有*是英语书。但如果因此就判定,外语学院的学生最勤奋,那你就错了,这年头,无论学数学的,还是学文学的,看的最多的,都是英语。虽然国家已经三令五申,不许将四级证和学位证挂钩,各个学校还是遵循着自己的老办法,四级没过的,就是不许毕业。

一到暑假,各种培训班纷纷登场,其中最火爆的就是英语。公车上,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和书包差不多大小的小不点儿,在父母的督促下高声念着英文;电视上,各种形式的英语节目层出不穷,无论你70岁还是7岁,都能找到专为你而设的英文栏目;更别提书店里五花八门,越卖越火的英文读物,就连《China Daily》也成了报摊上的抢手货,虽然很多人从来不能读完一个完整的版面。

在英语的强劲风头下,一向被我们视作博大精深、意味隽永的语文倒是冷清了许多。对一些家长来说,读熟了唐宋八大家,远不如背透了26个英文字母重要。英语讲不好,工作都难找。家长的话倒不是危言耸听,这年头,不仅考大学要考英语,考硕考博都要考英语,哪怕你致力于研究甲骨文,英文不好,成绩再优也是白搭。很多单位不管和英语沾不沾边,都会在招聘时都挂出了“英语XX级”的牌子,不达到标准的,一律免谈,仿佛贴出了英语标准,就叫和国际化接轨。

经济全球化是必然,学习英语也是必然。但为了学英语而忽略母语,就和捡芝麻丢西瓜没什么两样。母语是根,母语是魂。腾飞中的巨龙,即使它的爪子再锋利,身形再健美,没有了魂魄,也只是精致的大玩偶。而一个玩偶,再怎样精巧,也无力屹立于世界之林。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汉语无疑是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我们在向世界展示我们开放的一面的同时,也要向它们展示我们的语言文化。而要想让世界领略到汉语的魅力,中国人就必须有能力将汉语的光彩释放出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