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谜(2)

历史上的多尔衮 作者:纪连海


第一个故事:舜的故事!

舜没有发达时,在家帮老爹鼓叟干活。老爹不喜欢他,只喜欢小儿子象。老爹与象合谋害舜,再三下手。但天佑善人,总不如意。一次,老爹与象骗舜下井,老爹与象两人遂在上面落井下石,用土填满,以为舜必死无疑。象公开说:这下可好了,两个嫂嫂就归我所有了!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参见《孟子 卷九 万章章句上 二嫂使治朕栖章》。

汉民族及其前身华夏族不但有转房婚的传统,还有二女共侍一夫这一现象。

第二个故事:还是舜的故事。

在介绍这个故事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一个词汇:媵。

媵制是指一个女子出嫁,须陪送同姓子侄和奴仆随嫁。媵制的起源很早,它是原始社会的族外婚向对偶婚演变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即“与长期结婚的男性有权把她的达到一定年龄的姊妹也娶为妻。”尧嫁二女于舜就是媵制,“妻之以皇,媵之以英”。这里的皇指娥皇,英指女英。娥皇和女英都是尧的女儿,都同时嫁给了舜。

春秋时期,各国统治者实行媵制。如《诗经 豳风 七月》中的“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也是说的媵婚。这里的“归”是“出嫁”的意思。根据清人王先谦、姚际恒的解释,这里的“公子”为豳公的女儿。诗的大意是,少女们在采桑时忽然心里悲伤起来,恐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

进入战国,因为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媵制随之没落。后世有妻死,由妻妹续弦的婚俗,就是媵制的遗存。

媵妾婚的产生与转房婚一样,有如下许多原因:

第一,是母系制的彻底崩溃与男权的申张。男子以女子为私有财产,既然是私有财产,当然多多益善。

第二,部落战争和奴隶使用的结果。私有制引起了比过去广泛、剧烈得多的掠夺战争,通过战争总有大量的妇女、小孩成为奴隶,被胜利者任意占有。

第三,统治阶级的纵欲,以女子为玩物,同时以蹂躏女子多作为其权势的象征。

第四,子嗣观念的影响,多妻则多子,多子则多福。

自从周代的宗法家族组织确立之后,子嗣观念更加浓厚。周代这种子嗣观念的发展,使多妻制度更加确定。以后帝王、贵族、官僚之多妻,以及一般市民百姓纳妾者,多以子嗣的传祧为借口。

正是因为子嗣观念的发展,导致了转房婚和媵妾婚长期以来一直流行在汉民族及其前身华夏族中间。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嫂子在自己的男人去世后嫁给小叔子,是汉民族普遍具有的现象。

那么,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发生交往的过程中,又会是如何处理类似的婚姻的呢?

我经过考证,得出的结论是:

转房婚是中国古代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交往中普遍具有的现象。

这里面,有几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西汉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的故事。

与匈奴战争失败的汉高祖刘邦接受了大臣娄敬的建议,实行“和亲”政策,揭开了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新的一页。当然,两汉和亲西域和匈奴的“公主”,其实多为从诸侯王室或民间选来的女子,并非真正的公主。

汉武帝时,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远走漠北。后来,汉武帝采取迂回战术、积极打通西域,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势力强大的乌孙国成了汉朝主要的争取对象。

乌孙国原居住在祁连山附近,后被匈奴赶到今新疆温宿、伊宁一带,与匈奴一向是世仇。汉武帝遣使乌孙国,表示愿送公主下嫁,结为兄弟之邦,共击匈奴。

公元前110年前后,汉武帝封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细君容貌美丽,气质高贵,乌孙国王喜出望外,封她为右夫人。但匈奴单于也极力拉拢乌孙,昆莫迫于压力,娶了一名匈奴公主为左夫人。

长在深闺、锦衣玉食的细君自然比不上匈奴公主适应塞外的生活。匈奴公主挽弓射雕,驰骋草原。细君公主则度日如年,只能将满腔愁绪化成一首悲歌,整天抱着琵琶诉说思乡之情:“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