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符号与中国文化(1)

荒废集 作者:陈丹青


 

奥运会结束了。本次开幕式获得国内大部分观众肯定,国外舆论更是高度评价。在这些热情之后,我们是否对开幕式美学作一番清理,检视文艺创作乃至整体的文化问题。对此你能否进一步展开谈谈?

陈:奥运会开幕式是“一次性”演出专项,创作资源博杂,显示机会稀少,四年轮一次,随不同国家有所变化。在欧美,供宗教与节庆的大型广场表演,包括拉斯维加斯专事制造梦幻与惊奇的超级制作,持续创发积累了大量艺术和技术成果,这样的制作公司全世界才几家,他们的创意会被某国开幕式酌情借鉴,有时得到惊人发挥。但你不可能将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全球巡回,演过了就演过了。通常的演艺项目有固定场域、长期演出系统和深厚社会基础,而开幕式不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它被限定在体育场。总之,一次性。

庞大的开幕式表演超出任何演出所能网罗的观众量,对它的评价自然取决于大多数,少数意见难以奏效。本次奥运会开幕式,在下面,在网络,多有批评,尤其是文化人。我相信创意人员也有许许多多遗憾,明白有哪些瑕疵,但目前大范围的失望与负面评价没有出现——本来完全可能出现的——低调地说,北京开幕式被最多数量的观众接受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它将带来什么?它是中国可见的已知的文艺资源的总和吗?它会是一个良性的,甚至令人振奋的信号吗?

我会审慎看待。开幕式的驱动力、凝聚力和超常发挥,是一次性的。从主题看,不会出现别的理由再次调动同样的表演:今后还有哪场演出有必要叙述五千年文明,并给予世界性意图吗?不可能了。除非再办一次北京奥运。反正这事过去了,一切又会返回它发生之前的状态。我看不出此后中国的演艺会有决定性改变或飞跃。

张艺谋这次运用了大量中国元素和中国概念,他的运用和表达是否好?好在哪里?今后的文艺创作是否能够从中有所启示、借鉴?

陈:任何一个导演接手,哪怕外国公司,都会绞尽脑汁运用所谓中国的元素和概念。不可能有别的方向或选择。区别只在如何运用,效果如何。目前不论批评与赞美怎么说法,它已不可比较——谁能同时另排一台同样的大戏让我们比较选择呢?不可能。

这事与张艺谋的关系是双重的。开幕式是他个人事业的顶端,而他八十年代即以“中国元素”获取声誉。另外,如前所说,这也是他的“一次性”,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他能调动的现成经验其实有限。一方面,虽然他的大片备受批评,但假如他没有几部大片的经验,直接介入开幕式是不可想象的;另一面,大片经验绝不顺理成章“等于”开幕式:我目击他千方百计回避他在大片中用过的手段,他非常清楚广场表演是另一回事。很多相当好的构想被他断然放弃。譬如他善于调动大场面,但并未滥用红色;他能驾驭千百古装演员,但这次服装总设计是日本人,就我所知,他介入意见甚少;另外,开幕式起先不是击缶,而是击鼓,被他否决了,说是有他早期电影的西北风调;他的大片故事即便再糟,毕竟有叙述框架,由他自己支配,但这类经验不可能用于开幕式的世界性人文要求和歌舞叙述,可用的只是他对大型项目的控制力和承受力,创意等等必须从零做起。所以他能调动的只有大片经验,又必须和自己的过去隔绝。我几次对他说:你这哪里是在创作,你是要发明啊。

当然,全场表演有他的强烈印迹:北方、男性、强悍,他爱说什么“浪漫梦幻”之类,用词不当。画轴定位是斯文的,主题歌、童声唱《我爱祖国》、孩子笑脸之类,打的是软性牌,但全部演出的风神与基调是意志的、猛烈的、强势的,不然那几下软笔触根本撑不住。

我不在乎所谓“中国概念”,也不确定什么叫作“中国元素”。素材、符号,无关成功失败,还看谁在用、怎么用。《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准中国故事中国元素,可那是百分之百的美国动画片。希腊开幕式请张艺谋弄,他堆满古希腊符号,还是会“很中国”,一看就是老谋子。反过来,斯皮尔伯格拍《红楼梦》,肯定弄成好莱坞。

其实这次中国符号能够奏效,全靠西方演艺概念,譬如开始的“画卷”是舞者上去就地涂抹,古典中国哪有这样满地打滚的舞蹈?那是沈玮在纽约大获成功的西洋现代舞。缶阵、《论语》方阵,还有许多队列变化,全是西洋大型表演手段,西洋人也是从西方军事布阵中演化而来。你看古典长卷画,汉唐明清皇家仪式不是这样的队列阵营。至于大量高科技更是准西方产品,譬如画轴的LED,譬如整个灯光系统和照明美学,全是最摩登的西方夜总会和演唱会手段。

所以命题可能正相反:是哪些西方概念和西方元素能够使中国符号得以奏效?

但我暂时看不出开幕式对今后其他演艺会构成怎样本质的建设性的影响。今后的景观设计或春晚舞台,可能会有个把活儿给人瞧着说:啊!还不是从开幕式抄来的。但这种影响是枝节性的,开幕式是一整体,一次性弄过,就弄过了。

我倒是恐怕会对外国有点暧昧的影响。这回,全世界完整观摩了一次中国文明总演义,人家没有禁忌,广收并蓄的能量太大了,不是有文章说《功夫熊猫》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文化吗?中国人自己却弄不出来,根本没那根筋。单说服装设计,欧美人用东方的、中国的元素,花招奇出,妙不可言,你瞧中国自己的时装设计,那份不伦不类,那份土啊,“土”绝不是“中国”。张艺谋早先的花招也还是将本土符号尽可能西化,电影根本就是西洋文艺的“利器”。你要知道,纯正的中国货是昆曲、京剧、秦腔之类,这些土产能在西方引来好奇,但不可能被广泛接受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