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蚁居部落(14)

未来没有城中村 作者:南方都市报


一村八姓在周边村庄中绝无仅有。经历了明末的动乱和清初的清海迁界,到了雍乾时期,社会秩序恢复稳定,深圳湾畔的各村结束了草创阶段,开始向周边扩张。石厦村民种蚝养鱼,比起临近靠种地为生的村庄较为富裕,因之毫无悬念地进入了周边强村争夺的视野。此时,八姓杂居、人心不齐的石厦犹如一盘散沙,无力抵抗外人。严峻形势下,石厦旧围、上旧围、新屋三个村的八姓村民联合了起来,“众孚”由此而生。

聚集人心,精神先行。八姓村民共同商议,集资建起了石厦村历史上第一个祠堂——敦睦堂,还建起一座庙——杨侯宫,纪念北宋抗辽名将杨六郎,通过杨家将的威名,凝聚全村人心,保卫家园。当年村里风俗,凡男丁举办婚事,先拜杨六郎,再拜敦睦堂,最后才是到自己本家族的祠堂祭拜。眼下石厦正在着手整理自己的600年历史,并花重金请一个专业公司修村史,有关资料已经搜集了厚厚一摞。石厦还准备在村里建一个文化长廊。

显然,此时,八姓杂居的石厦村民已经摒弃了狭隘的姓氏偏见,把村庄的团结放在个体姓氏家族的利益之上。而在当时深圳湾畔的村庄,几乎都是大姓主导,排斥外姓。石厦这个小村显现出一种难得的包容精神,石厦的建村先辈们没有人会想到,这种精神竟成为数百年后崛起于深圳湾畔一座传奇城市的重要气质。同时,“包容”也一直在石厦村身上延续。

如今,凝聚先人精神的“杨侯宫”在石厦村的高楼掩映之下,香火依然旺盛。上香朝拜的人除了本村原村民,还有新栖息石厦的外来工。看守庙宇的,也是一个来自广东茂名的“外人”。这位60余岁的老者,帮忙看守这座石厦原村民的精神堡垒,一晃已经十多年了,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石厦村的宁静以及包容。

这种包容不仅仅体现在八姓杂居600年,对于外地来的居住者,石厦也接纳并和睦相处。“住在别处的老乡都羡慕我们,说我们找了个好地方。”刘爱敏笑着说,仅在石厦居住的攸县人有着高度稳定性。他说这还不是奉承石厦,这个小村曾有一个对于攸县人的利好政策。

从2004年开始,在上午11时到中午1时之间,石厦对进村的的士免收停车费,并规划出停车位置。这对于以的士为主业的攸县人来说,是个大好事。刘爱敏计算,一般村子对进村的士要收取每小时5元,石厦中午停车免费,极大方便了攸县的哥回家吃饭和稍作休息。“这一点,其他村都做不到。”刘爱敏说,到今年8月,因为村里拆迁改造,车位十分紧缺,村里取消了中午免费停的士的政策,不过攸县的哥们都能理解。为这个事,村里召集了的哥代表开会。石厦攸县新移民在2003年成立了一个流动党支部,刘爱敏是现任书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