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厂甸旧事

旧时风物 作者:赵珩


最后一次去厂甸,好像是在1956年的正月,距今已经有五十多年了。从网上看到今年的厂甸又是游人如织,盛况空前,但是仔细观察之后,发现了与旧时厂甸有了两点不同,一是地域仅纵贯新华街,二是摊商以民俗花会、工艺百货、各色小吃为主,却很少看到旧书与文玩的摊贩。

厂甸得名于琉璃厂,而琉璃厂则是因为元代曾在此建过琉璃砖瓦窑而得名,后来琉璃窑废弃,这里成了一片废墟,厂甸即指这片废墟,也就是今天东西琉璃厂的中心地带。“甸”是郊垌的意思,可见窑址废弃后的荒凉。清代乾隆年间,从厂甸掘得一块墓志铭,得知这里曾是辽代李内贞的墓,因铭石上书“葬于京东燕下乡海王村”,于是才判定这里是辽代的海王村。1917年建了一个小公园,名为“海王村公园”,就是今天中国书店邃雅斋及其西北一片。

逛厂甸,即是逛厂甸庙会,而不是仅指海王村公园所在的厂甸。

厂甸庙会一年一度,自清代乾嘉以来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厂甸庙会起于明代嘉靖时期,迄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史料记载,大多是近两百年来的厂甸盛况。旧时厂甸庙会清代年画《新正逛厂甸》。这幅画中仅仅展现了吃食、耍货和车马往来的情景,并不能反映厂甸的全貌,只是为了迎合市井的审美需求

的举办时间是十六天,即从正月初一至十六,高潮则在正月初七(人日)前后。

清代笔记如《水曹清暇录》、《帝京岁时纪胜》、《桃花圣解日记》、《燕京岁时记》等对乾隆以来的厂甸庙会多有记述。邓云乡先生是位细心人,曾经从鲁迅的日记中统计过他自1912年至1926年在北京居住的十五年中,除壬子(1912年)那年来京时厂甸会期已过外,每年都要在正月里逛厂甸,最多时一个会期去了三次。鲁迅先生逛厂甸自然不是为赶庙会凑热闹,更不会去买什么风筝、大风车、糖葫芦之类的东西,他所钟情的当是善本旧书和文玩杂项。

旧时厂甸的民俗玩具(如风筝、风车、箜竹之类,旧称“耍货”)和北京小吃并不占主要地位,只是陪衬而已。画棚虽多些,但仅出售一些年画、低档或仿旧书画、挂签以适应一般市井之需,且摆设地点多在东西琉璃厂十字路口以南和新华街路西。据说在那里居然能够买到张飞画的美女和宋徽宗的翎毛花卉,煞是可笑。东琉璃的火神庙则是珠宝首饰和玉器的摊商,凡在前门廊房头、二三条开设门面的珠宝商无不在厂甸庙会期间来此设摊。自民国中期以后,火神庙就日渐冷落了。

我在1956年随家中大人逛厂甸时,基本上还是这种情况。1956年初尚未公私合营,一般古玩商、古旧书店尚是个体经营,记得自西河沿起顺新华街东侧直至海王村公园门口,都是鳞次栉比的书摊儿,除了琉璃厂原有书铺在此设摊外,内城隆福寺、东安市场的书铺如三槐堂、宝书堂、文奎堂、修绠堂、带经堂等也在新华街各有摊位,甚至东安市场的洋文书铺如中原、春明等也来此卖洋装书和旧杂志。小孩子自然对古旧书籍没有多大兴趣,于是独自转向新华街西侧的画棚,那里挂满了各种年画,最吸引我的还是像《三英战吕布》、《古城会》、《回荆州》、《单刀会》之类的三国故事,流连忘返,那日几乎走失。

记得彼时的厂甸远不像今天有那么多卖各种小吃的摊子,一串串的大糖葫芦实际上只是厂甸的一种象征,几乎是不能吃的。另有吹糖人的,霎时间能做出各种造型,小孩子没有不驻足围观的,只是家里人总以不卫生为理由,从来没有给我买过。

天色将晚,意兴阑珊,走出新华街南口,总会到当时新开张的上海美味斋去吃顿晚饭,当时开设在西鹤年堂旁边,那里的糖醋小排、清炒鳝丝和虾仁两面黄最好,如果不是逛厂甸的缘故,是很少有机会去那里吃饭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