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大山人的“泪点”与“墨点”(1)

美术的故事 作者:任道斌


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是三百六十年前一位有名的画家。

八大山人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而且也是明朝的宗室,姓朱,父亲过去也是地方上的藩王。像他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社会里,处境要比一般人更难。一般人并没有太重的思想负担,但他有;他是明朝后代,他的一举一动又受到清朝政府的注意,也受到周围人的注意。有许多反抗清朝的人希望他出来抗清复明,清朝政府又对这明宗室非常注意,所以他的处境是非常困难的。八大山人在这个变革的社会中,调节自己的心态,以书画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他一直活到八十岁。

八大山人的印鉴很有意思,有的像符号,有的像图案,很有个性。据说八大山人读了《八大人圆觉经》之后,就把自己取名“八大山人”。我在杭州时碰到一个画家,他自称“九大山人”,希望自己也能够出名。我告诉他,说即使取“十大山人”的名字也没有用,两个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八大山人的题签“八大山人”,仿佛“哭之,笑之”,即寓意哭笑不得,这个社会让他哭笑不得。自己没有本事组织人出来反抗,打又打不过残暴的清兵,所以叫生不逢时,该生不生,该杀不杀。他自己因为处在这样的社会,故而十分苦闷。另外在他自己的画上,还有“三月十九”这样的题字,非常有艺术性。他牢牢地记住三月十九日这一天,明朝灭亡了。这是他一个仇恨的日子。这个“月”字是倒写了,明朝的“明”字以月亮的“月”字代替,也是倒写了,表示说,这一天我的明朝灭亡了,我的祖宗朱元璋创立这个两百多年的明朝历史完蛋了,所以他要记住这段历史。他每年三月十九日都要大哭一场。

他还有一幅绘画上的题名,叫“个相如乞”。有的说“个相如吃”,有的说“如乞”,其实“如乞”该比较合适一点。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乞丐,他自己感到这个世界非常的压抑。从皇室贵冑,沦为一个贱民,这是他所处的时代,这个身世的变化对他的影响很大。要了解八大的作品,我们一定要了解明末清初的历史。了解这段历史,才能读懂他的画。

他的画非常讲究墨的变化,墨在水的作用之下,在宣纸上面有浓淡变化,出现墨分五色,还有是他用墨用得很少,画面上留有很多空白,用水用墨的地方,看上去是非常酣畅淋漓的,并不是惜墨之后画面很干,而是非常湿润。另外,他的画面上横涂竖抹,高低错落,应对均衡。他非常讲究画面的对称美感和各种变化的效果。他的画笔墨看起来变化很多,非常强调水跟墨之间溶化的表现。此外,他的画并不署清朝的年号,他没有记顺治几年、康熙几年,因他不承认清朝,所以他从不写,但是明朝又没有了,也不能写,所以就光写了干支在上面。看他的画,就能看到他的气节,他并不承认清政府。

八大山人的画题较丰富,画作有山水、花鸟、动物等。他画的山水有两种内涵。第一种比较疏旷、宁静,所画的山水比较干干净净,是一个世外桃源,没有受到破坏。这也是在画他自己的心境:在这个大变动的社会当中,虽然很多人反反复复,有的投降清朝,有的出卖朋友,但我是干干净净的。就如他自己所说:“山色依然世外尘。”八大山人还有另外一种山水是残山剩水,画的是破碎的山河,在山水里面寄托了对故国山水的一种怀念,一种关心,认为现在的河山,是被清兵蹂躏的残山剩水。看他的作品,有时候要看他为什么要画这样的山水,为什么画面那么简单,只几块石头几棵树。像他画的《山水图》,象征明朝的残山剩水,但是又很干净,似乎表达自己威武不能屈的心境。《山水图》的画面很简单,数块石上长着几株枯而不死的松树,画面上白的东西多,黑的东西少,也不上颜色,只是用水墨的浓淡变化来表现对象的质感与立体感。景色很干净,很宁静,但有一种劫后的凄凉之感。他画的《树林图》(图7),很多是学董其昌的画,有一种“儿童体”的真率感。他画的山水也仿董源,但更简洁,空灵,没有俗世的烟火气,应该是他的理想世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