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节:第八次崛起:清朝十二帝没有一个不是贤君(8)

第九次崛起 作者:白海军


看看那些洋务运动的大人物们,他们是怎么说的。

林则徐说:"夷之长技,一战舰,二火炮,三养兵练兵之法",这就是被称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的认识水平。

1861年恭亲王奕析上奏《统筹全局折》,主张引进西方技术,他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这就是中国改革派核心领袖的政治决策水平。

1864年6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奏说:"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这就是中国外交部的指导思想。

李鸿章说:"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欲自强,则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这就是中国重臣的思想境界。

左宗棠说:"中国之睿知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彼此各是其是,两不相喻,姑置弗论,可耳,谓执艺事者舍其精,讲义理者必遗其粗不可也。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藉外国导其先可也;谓我之长不如外国,依外国擅其能不可也。此事理之较著者也。"而这番看似幡然醒悟的大论的结论却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就是中国另一重臣的理论水平。

张之洞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就是中国又一重臣的座右铭。

至于康有为这位戊戌变法的领袖,实际上是个保皇派,他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还绕口令说:"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而实际上,他还是认为皇帝是不能变的。

还是洋务派的对头大学士倭仁总结得好:"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因此,他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这就是一班谋臣的改革认识。

到了这时候,竟然还有人建议"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这也真是帝国的悲哀了。

这些人都说自己能"统筹全局",其实一个个都是半吊子,没有一个是真想来一次革命性的改革。从"同光新政"到"百日维新",清帝国的改革就像是小脚老太太,歪歪斜斜,没有一步走得像个样。

满清的改革如果只是理论水平差还好些,关键是这实际上成了一场官商勾结、合伙贪污的大贪污运动。

其实,官商勾结在西方国家更严重,说它是一个传统也不过分,只不过西方国家的官商勾结大多集中在最高层,也更隐蔽,而且多数时候有合法的外衣,所以看起来不像是中国那么明目张胆。不说远的,就说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媒体就报道说有一家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公司就成了一个黑洞,悄无声息地赚了很多。这个名叫黑石的公司在20年前还不过是一家只有一间办公室的皮包公司,但现在它已经是一家管理着1.3万亿美元的大资产管理公司。黑石之所以突然崛起就是因为它有"政府关系",次贷危机造成一大批公司倒闭,于是也就必须要清理这些倒闭公司的资产,谁都明白,这可是一个肥差。黑石成为美国政府聘请的资产管理公司,它能够得到政府内部关于倒闭公司的一切资料,但最妙的是黑石还拥有购买权,也就是说,它是政府聘请来的资产评估公司,像房地美、房利美、贝尔斯登等公司的破产清算就是由这家公司负责的。在金融资产方面,黑石还插手很多,金融危机中有很多银行和金融投资公司倒闭,黑石就购买了很多这类金融产品,然后再进行管理或者出售,转手就是一大笔钱。

欧洲的封建制和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完全不同,封建制本身应该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本身就包含着法治,中国则不然,权与法是一体的,因此,在辛亥革命之前,法律主要并不是用来制约官员的,而是为了管理民众的,或者说是为了维护官员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