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叁 急病撞着慢郎中(1)

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作者:易中天


孔子是第一个“救市者”,也是第一个“失败者”

□ 现在可以讨论诸子的“救市方案”了吧?

■ 可以。我们知道,“救市”的起因,是“资产重组”。因此,“救市”的争论,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而且儒、墨、道、法,各有方案,也各有主张。大体上说,孔子是旗帜鲜明地“反对重组”,尤其是反对“子公司”大过“分公司”,“分公司”强于“总公司”。他有个学生,叫冉有,后来当了鲁国季孙氏大夫家的“宰”,也就是“季孙氏子公司”的“执行总经理”。前面说过,孔子在世的时候,季孙氏已经是鲁国最大的家族。他们的资产和股份,远远超过了鲁国的国君。但是冉有上任后,还要帮着季孙氏扩大经营规模,聚敛财富。于是孔子愤怒地宣布,冉有这家伙不是我的学生,同学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揍他!

□ 那么孔子主张怎么办?

■ 退回到“资产重组”之前“计划经济”的模式,保持“三级分权”的格局。具体地说,就是回到西周。实在不行,打个折扣,东周也对付。

□ 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 确实不切实际,所以是不管用的。

□ 所以大家都反对他?

■ 不,只有法家因此反对。墨家和道家的办法,也是不切实际的。

□ 墨子如何主张?

■ 墨子也“反对重组”。在他看来,正因为大家都搞“资产重组”,这才弄得“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但墨子同时又主张“国企改革”,主要是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具体地说,就是所有的干部和员工,都应该能上能下,而且按劳取酬。用墨子的话说,就是“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这些主张,我们以后还要再说(请参看《墨子的“国企改革”》)。

□ 墨子是“改革派”,孔子是“保守派”?

■ 不,孔子和墨子都是“改革派”,也都对现状不满。不同的是,孔子的主张,是改革现在,回到从前,顶多对原来的制度做些微调;墨子则主张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革,甚至彻底改革。但“资产重组”,则是不必的,也是不对的。

□ 道家呢?

■ 道家也对现状不满,而且更不满,早就不满。在他们看来,不但“资产重组”不对,之前那个“三级分权”的制度也不对。最好的模式,是普天之下只有“个体户”和“小公司”,各自独立经营,自给自足,彼此不发生关系,不竞争更不兼并。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小国寡民”,就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法家呢?

■ 只有法家是赞成“资产重组”的,而且主张通过“资产重组”,实现“垄断经营”。

□ 所以只有法家成功了?

■ 是。

□ 儒家、墨家、道家的办法都不管用?

■ 都不管用,但都有道理。

□ 孔子有什么道理?

■ 问题既然出在“资产重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重组”。对症下药嘛!

□ 大家愿意吗?

■ 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那些被兼并的“小公司”,被架空的“大老板”,大约是愿意的。可惜他们没有话语权。有话语权的,都是“资产重组”中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当然不愿意。比如鲁国那鲸吞了“国有资产”的三家大夫,就不听孔子的。孔子没有办法,只好跑到别国去推销自己的主张,同样到处碰钉子。不信你去读《史记》的《孔子世家》,当时的人怎么形容他?“累累若丧家之狗。”所以孔子这一生,在政治上是很失败的。他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救市者”,同时也是第一个“失败者”。

□ 孔子知道他的办法行不通吗?

■ 应该知道,因为就连他的学生都知道。前面讲过,曾经有不少隐士对孔子的“救市”不以为然,子路怎么回应的?“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学生都明白的,先生能不明白?其实这事“地球人都知道”。比如有个看城门的小吏,就曾经对子路说,你们老师,不就是明明知道做不到,却偏偏还要去做的那个人吗?可见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差不多已是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的,他老人家自己能不知道?

□ 既然知其不可,那又何必为之?

■ 我想有三个原因,一是责任使然,二是希望尚存,三是必须坚持。这第三条最重要。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只有按照他那一套去做,才救得了“市”,也才真正是“救市”或者“救世”。所以,不管行不行得通,都得坚持。

礼坏乐崩,就是礼也无法维持秩序,乐也不能保证和谐

□ 此话怎讲?

■ 好讲得很。请问,孔子他们为什么要“救市”?世道太乱嘛!乱是什么意思?没有秩序嘛!为什么没有秩序?原来的秩序被打乱了嘛!怎么打乱的?“资产重组”嘛!怎样才不乱?回到从前嘛!

□ 西周或者东周有序吗?

■ 有啊!天下是“总公司”,国是“分公司”,家是“子公司”。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士有职务,岂非秩序井然?

□ 士是什么?

■ 士是天子、诸侯、大夫之下的第四等贵族。前面说过,天子封建诸侯,于是诸侯有了“分公司”;诸侯封建大夫,于是大夫有了“子公司”。但是往下就不能再分了。于是大夫的兄弟、子侄、族人,就成为“子公司”的中层或基层干部。这就是士。这些干部也分两种。一种是管理干部,比如冉有(还有子路)当过的“宰”;一种是技术干部,比如文士和武士。这些职务,早期也都是世袭的(后来变成任命),叫“世职”。他们的报酬则叫“食田”,也就是大夫将某块土地的田租和赋税,发给士做薪水。如果这块土地永远归某个士,就叫“赏田”,相当于“技术股”。士的下面,是庶人。庶人就不是贵族了,是平民。

□ 明白了。天子是大老板,诸侯是中老板,大夫是小老板,士是白领,庶人是员工?

■ 大约如此。

□ 他们不平等吧?

■ 不平等。天子地位最高,权力也最大。按照规定,当时天下各国的国界和疆域,都由天子划定;首任国君,也由天子指定(以后世袭)。天子还有权对不听话的国家进行修理,向发生战争的地区派遣“维和部队”。

□ 有点像联合国。

■ 比联合国权力大多了。天子之下,诸侯与大夫也不平等。诸侯地位高、权力大、资产多,是君;大夫地位低、权力小、资产少,是臣。同样,大夫与士,也不平等。诸侯之于国,大夫之于家,都既有产权又有治权,士就没有这些。

□ 如此不平等,那又怎么维持呢?

■ 靠两个手段,一个叫“礼”,一个叫“乐”。礼的作用,主要是明确等级,维持秩序。这些等级,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鲜明的“可识别标志”。比如平民(庶人)不可以戴帽子(冠),只能戴头巾(帻);士可以戴帽子(加冠),但不能加冕。天子、诸侯、大夫,既可以加冠,又可以加冕,都“冠冕堂皇”。但他们“冕”前面的“琉”(珠串)不一样多,天子十二琉,诸侯九琉,上大夫七琉,下大夫五琉。士没有冕,当然也没有琉。诸如此类的名堂还有很多,衣食住行,言谈举止,都有规定。一旦违反,就是“非礼”。

□ 谁记得住呀?

■ 所以要有专门人才负责管理。孔子代表的“儒”,就是这样一些“礼学家”。不过这些规定虽然烦琐,归根结底却只有两条,一是级别,二是规格。高级别的使用了低规格的礼仪,是“丢份”;低级别的享受了高规格的待遇,是“僭越”。这都是孔子不能容忍的。比如鲁国的大夫季孙氏,使用了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也就是八八六十四人表演的歌舞,孔子就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气得吹胡子瞪眼睛。

□ 季孙氏应该怎样才对?

■ 四佾。也就是三十二个人,或者十六个人,排成四行。如果是诸侯,就六行,每行八人或六人;如果是士,就只能两行,每行八人或两人。反正必须讲级别,讲规格。

□ 讲级别,讲规格,爽吗?

■ 有人爽,有人不爽;少数人爽,多数人不爽。所以还要有“乐”。

□ 乐是什么?

■ 乐有两个意思,一是音乐,二是快乐,加起来就是“音乐般的快乐”。它的作用是调节、平衡。讲级别,讲规格,不是不爽吗?那就请你想想音乐。在一部音乐作品中,所有的乐音,哆■咪发嗦啦嘻,一样高吗?一样长吗?一样强吗?不一样。还有音色,也不一样。一样,就不是音乐了。可是这些音高、音长、音强、音色都不一样的乐音,放在一起,却又很好听,也很让人愉快。为什么呢?和谐嘛!和谐,是大家都向往的。既然要和谐,那你就不能把所有的乐音,都弄得一模一样。

□ 这是谁的理论和主张?

■ 周公。他的一大发明,就是用礼来维持秩序,用乐来保证和谐。具体地说,就是礼维护等级,制定规格;乐调节情绪,平衡心理。这就叫做“乐统同,礼辨异”。这样一种制度,就叫“礼乐制度”。

□ 所谓“礼坏乐崩”,就是礼也无法维持秩序,乐也不能保证和谐了吧?

■ 正是。所以孔子的“救市方案”,就是“克己复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