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肆 草根有话说(1)

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作者:易中天


孔子是“封建主义”,墨子是“社会主义”

□ 孔子提出“救市方案”以后,墨子就来唱反调,是这样吗?

■ 是的。墨子是先秦诸子批儒第一人。而且,正如李零先生所说,他是存心抬杠,处处跟孔子对着干、拧着来,尽管他们两个都是不成功的。

□ 墨子知道自己不成功吗?

■ 知道呀!有一次,墨子跟一个儒家之徒辩论,这个儒家之徒叫巫马子。巫马子说,先生兼爱天下,也没见有什么好处。我不兼爱,也没什么坏处。既然“功皆未至”,你我都不成功,凭什么说你就正确我就错误?可见墨子也知道自己并不成功。

□ 那墨子怎么解释?

■ 墨子问巫马子,比如现在有人放火,一个人捧着水来救火,另一个人举着火来助阵,都没有成功,你赞成谁?巫马子说,当然赞成捧水的。墨子说,所以我认为我正确,你们不正确。这就说明两点。第一,在墨家看来,儒家的那一套不但救不了社会,而且简直就是放火。第二,儒墨两家针锋相对,水火不容。

□ 为什么会这样?

■ 因为“道”不同。孔子是“封建主义”,墨子是“社会主义”。当然,这两个词,要打引号。准确的意思,是孔子维护封建制度,主张回到西周;墨子关注社会状态,主张进行改良。他们两人的立场、观点、方法和角度,都是不一样的。

□ 怎么个不一样?

■ 孔子的立场是贵族的,甚至是统治阶级的。他多半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想统治阶级之所想,急统治阶级之所急,替他们谋划长治久安的方略,设计天下太平的蓝图。这些问题,孔子考虑得很多。如果有统治者来问,他就会耐心而明确地给出答案。比如鲁哀公问“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服从”,鲁定公问“君臣关系应该如何处理”,还有齐景公、季康子等人问“如何执政”,孔子便都有回答。

□ 这么说,孔子是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或者“御用思想家”?

■ 大错特错!孔子是有着独立立场和独立思想的“民间思想家”。所以,他在回答统治者问题的时候,并不看对方的脸色,有时候话还说得很难听。比如季康子问孔子,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盗贼、维持治安。孔子说,如果你自己不那么贪婪,就算你奖励盗窃抢劫,也没人干!请问,这是“御用文人”吗?又比如子路问“应该怎样为君主服务”,孔子回答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顶撞他。请问,这是“御用思想家”吗?

□ 这就不懂了。你说孔子是“民间思想家”,又说他的立场是统治阶级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 一点都不矛盾。你别忘了,孔子自己是贵族,因此也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但他这个贵族,第一,是最低一等的,是“士”。虽然也当过大夫,却只有俸禄,没有领地,与那些有领地、有治权的(比如季孙氏)不可同日而语。第二,他当大夫,实际执政时间很短,多数时候其实“在野”,只不过有此身份、头衔和待遇而已,并非“统治者”。

□ 也就是说,他是“统治阶级”当中的“非统治者”?

■ 对!作为“其中一员”,他为统治阶级思考问题,并不奇怪。同样,作为“非统治者”,他站在民间立场思考问题,也不奇怪。实际上,任何真正的思想家,思考都是独立的,与阶级立场无关。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立场有倾向,思考须独立”。

□ 如此说来,孔子是“作为民间思想家为统治阶级独立地思考问题”?

■ 非常准确。所以,孔子的“道”,必定是“封建主义”。因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是由“西周封建”而产生的。孔子代表的,就是这些人的利益。

□ 墨子呢?

■ 墨子的立场则是平民的,甚至是劳动人民的。他更多的是站在劳动人民一边,想劳动人民之所想,急劳动人民之所急,为劳动人民奔走呼号,争取权利。为此,墨子提出了他著名的十大主张(兼爱、尚贤、尚同、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这些主张,便都与他的立场有关。

□ 你说墨子的立场是劳动人民的,有证据吗?

■ 有啊!比方说,墨子是反对“大型综艺晚会”的,谓之“非乐”。为什么呢?因为对劳动人民没好处。墨子说,现在社会最大的问题有三条,那就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这是劳动人民最大的忧患(“民之巨患也”)。可是那些“大型综艺晚会”却一点忙也帮不上,反倒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既耽误生产,又耽误治国。这就简直是祸国殃民!

□ 这也偏激了一点吧?

■ 观点可以讨论,立场则很明确。可以说,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草根”说话的思想家。在他之前,没有人这么想问题。

□ 立场属于劳动人民,所以主张“社会主义”?

■ 正是。

所谓“资产重组”,其实是“弱肉强食”

□ 那么,墨子又怎样用他的“社会主义”来“救市”呢?

■ 这得从根上说。这个“根本”,就是当时的天下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或者说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孔子认为,是贵族阶级内部不讲孝悌,不守规矩,家臣、大夫、诸侯纷纷僭越,礼坏乐崩,这才天下大乱。因此,解决的办法,就是进行“内部整顿”,由“正名”而“复礼”。也就是说,用“封建主义”来“救市”。

□ 墨子的看法呢?

■ 动乱的根本,决非“秩序的崩溃”。那个秩序本身,才是“万恶之源”。

□ 天下大乱,孔子认为是“秩序出问题”,墨子认为是“秩序有问题”;孔子认为是大家都不守规矩,墨子认为是那个规矩根本就要不得?

■ 是的。当然,他们都没有这样明说,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 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 应该有。因为像孔子那样,把“病因”定位为“犯上作乱”,会有逻辑问题。

□ 什么问题?

■ 我们要问,当时的天下,是分公司(国)多还是子公司(家)多?子公司里面,是白领(士)多还是老板(大夫)多?不用数也清楚。普天之下,国只有几十个,家就成百上千。至于家臣和士人,恐怕就成千上万了。如果问题出在“犯上作乱”,岂不意味着上万个白领,个个都比老板牛;成百的子公司,家家都比分公司大?请问这可能吗?

□ 当然不可能。

■ 所以“犯上作乱”决不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即便是原因,也只是表面原因。

□ 根本原因是什么?

■ 弱肉强食。

□ 此话怎讲?

■ 因为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的诸侯、大夫、家臣,才能“僭越”。诸侯实力雄厚,就可以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大夫实力雄厚,就可以不把诸侯放在眼里;家臣实力雄厚,则可以不把大夫放在眼里。说到底,起作用的,还是枪杆子和钱袋子。

□ 问题是这些人,又怎么会比他们的老板更有实力呢?

■ 巧取豪夺,吃出来的。打个比方说吧!按照周公的设计,天子好比是龙,诸侯好比大鱼,大夫好比小鱼,家臣好比虾米。正常的秩序,应该是“鱼有鱼路,虾有虾路”,大鱼、小鱼、虾米“和谐共存”。就算要吃,也没有虾米吃小鱼、小鱼吃大鱼的道理。然而从孔子那时开始,甚至在孔子之前,虾米就已经吃起小鱼来,小鱼也居然吃起大鱼来了。

□ 这又是为什么?

■ 只有一种可能,即那些虾米和小鱼,先吃了别的更小的虾米,更小的小鱼。等到大虾米吃了很多小虾米,吃得自己比小鱼还大,它就开始吃小鱼了。某些小鱼能够吃大鱼,某些大鱼能够叫板龙王爷,也一样。所以,表面上看是“犯上作乱”,实际上却是“弱肉强食”。这就是当时所谓“资产重组”的本质。

□ 这就是墨子看出的问题?

■ 正是。因此墨子把当时社会的问题,总结为十五个字。

□ 哪十五个字?

■ 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具体地说,就是强势的威胁弱势的,人多的压迫人少的,富有的欺负贫困的,高贵的傲视卑贱的,聪明的欺骗迟钝的。说到底,还是弱肉强食。

□ 请问这与周公创立、孔子维护的“封建秩序”,又有什么关系呢?

■ 因为那玩意是总根子,是罪魁祸首。

□ 这又怎么说?

■ 我们要问,封建制度是什么制度?等级制度。封建秩序是什么秩序?等级秩序。在封建制度下,政治实体分三等,天下、国、家。人也分三等,贵族、平民、奴隶。贵族当中,又分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诸侯当中,又分五等,公侯伯子男。此外,还有男人与女人不平等,嫡子与庶子不平等,长子与次子不平等,君子与小人不平等。总之,天上日月星,人分三六九。不平等,在周公和孔子那里,居然成了天经地义,岂非太不像话?

□ 墨子是主张平等的?

■ 是。墨子认为,人与人天生平等,应该平等,必须平等。现在天下之所以大乱,世道之所以不太平,就因为之前的制度不平等。比方说,儒家那个“封建秩序”规定,男尊女卑,父尊子卑,君尊臣卑,这岂非公开宣布可以“贵傲贱”?高贵的可以傲视卑贱的,则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诈欺愚,不也都顺理成章?由此产生的结果,不正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只不过,周公他们没有料到,某些大虾米吃了很多小虾米以后,就会去吃小鱼;或者某些大鱼吃够了小鱼以后,就会叫板龙王爷。这可真是“自作自受”。

□ 所以儒家那一套,不但救不了市,反倒是放火?

■ 太对了!这正是墨子的意思。而且在墨子看来,问题还远远不止于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