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星辰也有忧郁的影子(3)

梁文道真实的内心世界:我执 作者:梁文道


《小团圆》出版,痴心的我们本是一向被张爱玲本人训练成只问小说不问真事的,到最后张本人要把真实的自己真实的事写出来,可不叫我等文学出身的粉丝手足无措。如何消解对于文字的压力,如何品味真实引出的外文本力量,一时成了所有张迷和文字爱好者的议题。《我执》当然比《小团圆》安全,但里面的确有外面看来滴水不漏的梁文道的私密事,包括他的家庭。如果“窥私”是让我们看到,看来伟大而高高在上的人物“也和我们一样”(后面多半配上贪婪/自私/软弱等负面词语),因而产生了把偶像拉到泥尘里的快感——那么“秘学笔记”给我们的震动就在于,有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着和你一样的软弱关节,而又以你所不能及的难度处理深渊并完成超越的动作,于是窥私的快感在这里会被彻底转换为压倒性的崇高感。康德所谓的崇高(sublime)是一种超越“美”的、摇撼你原有的认知框架的压倒感,些微精神崩溃的状态。被崇高感围绕的感觉,大概就如梁文道在《可怖之美》一文里引用的里尔克诗句所言。

梁文道是摩羯座,与毛主席同一天生日。冷静理性的摩羯规律严谨,那是梁文道的公共一面。而同时他的上升星座是射手,是人的理性头脑加上野马的四蹄,高速往你意想不到之地奔去。梁文道总是要出乎他人的意料,比如突然在普天同庆的节日里,跟我说那苦茶般的周作人是最影响他的作者之一;又曾大笑着说胡兰成是他大学时的“偶像”:“他有时真的待女人如工具!”梁文道中学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初出茅庐就四处与人笔战,惊动波澜;他年少时的轻狂在香港更是出了名的,我曾写过一篇访问《动物凶猛——梁文道令人发指的青春》,讲他在大学里匪夷所思的行径,访问时数度笑到眼泪流下来。那次还是初次见面。当时他正成了电台总监,春风得意,却接受我们那劳什子学生报的访问,态度还是谦恭到近乎“夜半虚前席”的。当他已经在街上无人不识的时候,第一次致电给人时还是会自我介绍:“你好,我姓梁,我叫梁文道。”谦退得对方都怔一怔。别人出书总找年高德劭的人作序,众星拱月,他却找我这写诗搞文学的香港黄毛丫头——爱惜后进到了人人都诧然的地步,他依然理所当然,连解释都省了。我时常故作粉丝代表向他传达整个文艺界对“秘学笔记”的敬佩,加油添酱,手舞足蹈,每次听完他总是说:“想不到我写的这点东西都有人会看,真感谢你。”这说法听在粉丝耳里真是古怪之极,但他真的每次都这样说。

他真的在一种“不会有人读”的想象之下完成这批杰出的散文吗?感觉私密的文学书写容纳记忆、情感与想象,它中和金属疲劳及拉扯现代化的进程的方法,还包括让人反观自照:“我很怕在荧光幕上看见自己,正如我愈来愈怕在报刊上看见自己的文章。不,还不是因为我觉得那不是自己(什么又叫做‘自己’?);而是节目里的自己是那么无聊,嘴巴一张一合(我到底在说什么?),比鱼还无聊。”在一份销量低沉的报纸里占一个方格,梁文道把自己浸入文学书写的那种僻静与自由氛围,做平时评论不会做的事:写景,抒情,虚构。比如他会写景驰骋文笔,虚拟大城的千年风景——记得当时我们曾死谏“大城之路,要有尽头”,希望他尽快回复以前兼具沉思与爆料的爱情主题,一向从善如流的他却笑道“我才不会理你们”。又比如极短的自传体小说,代入到他人的角度去感受另一个现实,于是有那几篇令人寒毛直竖的“我死去的孩子”系列,里面有想象的孩子孤独成长,与父亲老来受到的冷漠对待,但最恐怖的是连“想象”都再不能保护我们,“这些只是想象”的现实比想象的内容本身更沉重。因此梁文道知道什么是“比真实还好”:坏事希望它不是真的,好事更不必问真假。没有人会忘记他写过的大背包女孩,夜夜背着装有所有随身物品的大背包到他那里过夜,但他们甚至不拥抱,仿佛她从没有来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