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记仇的代价是什么?

心理学无处不在 作者:(美)查尔斯·I·布鲁克斯


在这里我们所要提出的问题与前文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前面我们曾经提出,写下我们的感受,尤其是在受到伤害之后,似乎能帮助我们重构对事件的想法和感觉。在本节中,我们希望把事情向前推进一步。对待这些令人烦恼的事情,如果总是耿耿于怀会怎么样?

我们都会时不时地被他人误解。我们被威吓、被侮辱、被给予低下的评价、被降低职务、被开除、被父母责备或者被所爱的人拒绝。这些源于他人的行为通常会致使我们对这些人产生消极的想法,同时我们可能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都对他们怀恨在心。我们似乎每天都生活得不错,但如果我们听到某个名字时,心里是否想“那个狗娘养的,我一辈子也不会原谅他对我做的事。真希望他浑身涂满糖浆被绑着躺在满是食人蚁的地上”呢?

当然,很多宗教倡导信徒原谅他人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在我们的日常交谈中,人们也认为对伤害过我们的人怀恨在心、不肯原谅他们的做法是不好的。心中充满了仇恨,自己也很难得到快乐。我们似乎通常会赞同这种告诫。不管我们的情绪如何,当有关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人的记忆浮现出来时,我们都会感到伤心,并且想起这些会使我们变得消极。另一方面,宽恕他人也并非易事。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样的情况:如果由于某人在高中时代的威吓而使你四年的生活痛苦不堪,多年之后,你会发现在内心深处原谅这个人是很难的,即使你知道宽容是一种美德。不仅如此,你认为,“这个没人教的家伙活该受到我永无止境的仇恨,如果我再见到他,我就会这样对他说”。在这个案例中,怀恨在心似乎对我们毫无害处,同时也是我们年少记忆中的一部分。

问题:从心理学上讲,记仇或者不能原谅某人是相对无害的吗?

研究答案:不是。

分析

夏洛特·维特威利特(Charlotte Witwliet)和她在霍普大学的同事们用设备测量某些学生的心率、血压、皮肤湿度以及肌肉张力这些情绪量度标准。在紧凑的两小时测试过程中,研究者要求学生们回想过去曾经对他们造成过伤害并且他们至今也无法原谅的人。在测试的各个时间点上,这些学生被要求想象自己与这些仇恨对象的谈话,想象自己原谅以及不原谅这些人的情形。

在原谅的情形中,学生们被要求专注于对这个人的理解和同情,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件事,并且设想以各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宽恕。在决不原谅的情形中,学生们被要求牢记由此人在过去对他们所造成的伤害,在记忆中重现这些事件,并且描述他们对此人的这种仇恨和不愿原谅的感受。

无论量度标准是什么,在不原谅情形下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明显的被刺激。学生报告说他们感到更加愤怒、更加激动和悲伤,同时更加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从心理学和生物学状态上看,研究中不原谅的情形似乎更加伤神。另一方面,原谅却简单多了,被测试者感觉更加放松和宽容,也更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项研究仅仅是对仇恨或者保持不原谅状态所导致的结果提供了一个了解的窗口。然而,维特威利特和她的同事们推测,如果长时间对一些人怀有仇恨可能会损害我们的身体,使我们的免疫力下降,同时会产生健康问题。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仇恨似乎使我们更易受到愤怒或者其他消极情绪的影响。这项研究中真正美妙的事情在于原谅仅需想象即可。虽然那些恶意中伤你的人,以及运用不公平的手段被老师选为研究助手的同学就是你今后想憎恨的对象,但你现在了解了仇恨的消极影响。请牢记,你不必与他见面并且告诉他你已经原谅了他,仅仅想象一下你要怎样去做,接着继续你的生活就好。原谅(至少在你的心中)和忘记似乎是一个好的建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