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真诚、付出、不索回报(37)

感动力:赢得一切的根本 作者:张利军


很显然,那女孩信誓旦旦的“相信”并不纯粹和真诚,轮到自己付出时她便开始怀疑和犹豫,“你是说得肯定,可你怎么知道对我就一定有把握不会受伤呢?万一……”如此担心之下,她的前几次出拳看似有力,可在即将接触到木板之前的刹那,为了自保,她一定会“收敛”自己的行为而减弱力度。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你对自己的愿景不够真诚、坚定,于是,信心动摇,对得失有所顾忌,因此便不能全力以赴地去付出。

(四)付出,要“量力而行”并“尽力而为”

关于真诚之下的“全力以赴”,在一次给大学生的讲座之后迎来了很多同学的疑问,比较有代表性是:“我没有什么经济能力,也没有其他可以利用的资源,但我相信自己具有‘为他’的崇高愿景,并且真诚地愿意为此而付出,可是,以我这种境况如何‘全力以赴’?我拿什么去‘全力以赴’?”

这一定是我当时没有讲明白才造成了部分同学理解上的障碍。

“全力以赴”当然也要“量力而行”,也就是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竭尽全力”。正如在北京奥运会当场晕倒的举重运动员乌萨马一样,他在平时训练时就知道,自己能举起的极限重量应该在167、5公斤左右,于是才拼尽全力一搏,他绝不会毫无根据“想当然”地要个267、5公斤,然后“激发潜能”去拼。

那些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在于,他们把“为他人的付出”更多的想象成了“给予对方一定的物质帮助”。

我绝不支持和提倡,那些每月仅仅靠父母供给的500元钱维持当月生活和学习开支的学生们,为了表达“爱心”去向他人借来5000元并“光荣”地全部投入募捐箱,某种意义上说,这反而是一种不真诚。

听说在汶川大地震之后,很多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倡议”学生捐款,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老师清楚地告诉每个孩子,活动结束后,不仅班级要专门张大红榜公布每人捐款的数额高低,还要给贴在教室墙上巨大的“考量表”中的每个姓名下,按个人“捐助”的金额分别盖上不同数量的“大红花或红旗”,并且,学校也要按各班的捐款总额来排定班级名次,希望同学们要“为班级争光做贡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