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真诚、付出、不索回报(60)

感动力:赢得一切的根本 作者:张利军


付出理应得到回报的想法在社会上普遍存在。

以下是我收到的、只字未改的一封学生邮件:

对于您的理论,我有一点问题要问,您在昨天的讲座中有提到过,感动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不同于感恩,既然这样,感动的过程必然存在一个主体和一个客体(或者说是受众),他们有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链条中,主体感动,客体被感动,然后主体赢得客体,赢得一切。

我的问题是,如果客体本身是一个感商不高的人,他并没有足够的感知力感受到主体的真诚和付出,或者客体本身的固有印象就认为主体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就像那个男生追女生的例子,女生就是不领情,不去理睬男生——客体不被感动,说得更严重一点儿,如果主体周围的人们都无法感知到他的付出与真诚,都戴着有色眼镜和假面生活,这样,您讲的那样一种良性的循环链断掉了,主体又(能)怎样能赢得一切,感商这个理论又怎样成立下去呢?

我当时的回复如下:

标题:你这种想法本身就不真诚!

内容:你这可是在“等回报”哦——这不就是感恩教育的后果:施恩图报吗?

如果你感商很高,就会只知真诚、付出而不会有“索取”结果的想法。

再说了,你把环境绝对化、并且恶化,这种想法本身是否……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哦,一个人影响力有限,慢慢的,感商都提高了,或人多起来了,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就是良性循环,正因为你说的情况存在,所以才要我们努力去推广这做人的最高境界。

现在看看,我的回复太过于简单了,也不知那同学理解了没有,至此,我暂未收到人家进一步的探讨。

如果读者朋友对本章节的内容是从头看到这儿的,我想此时您也应该能回答他了。这问题的实质在于提问者只着眼于“目标”而忽略“愿景”,其关心的仅仅是客体(包括当事人和周围其他人等)对自己相关的付出有没有感知到,并是否因此回报于他。字里行间根本看不出感商TQ所提倡的“让对方幸福”的崇高愿景,它只是在质问感商理论如何才能保证付出者“自己的收获”。

只关心自己的付出会不会就此“打了水漂”,付出之后会不会“得到回报”——这不就是在“索取”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