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失去出口,经济将会怎样?(1)

失衡的巨龙 作者:傅勇


中国失去出口,经济将会怎样呢?这不仅仅是一个智力游戏。次贷危机虽未直接对我国的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但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已导致我国出口增速下降并引发对经济走势的担忧。金融危机中,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达40%的出口部门曾以超过20%的速度萎缩。自危机爆发以来,很多学者断言,在来自发达国家的需求增加之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出口型经济体将难以复苏。

出口是中国经济起飞最主要的引擎,这是我们过去各种文献的主要结论。危机之前的2007年,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40%,自2001年以来翻了一番,贸易依存度(进出口之和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接近70%。这两个数字远远高于美国、日本(被认为是出口导向的)等大国,以及印度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很好地解释了出口规模的膨胀,中国拥有规模庞大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长期以来,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处于一个良好状态,人口红利效应显著。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强调了中国市场体制背后的强势政府,并且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经典的发展经济学在几十年前就强调,政府有意地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能够引导后进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笔者最近阅读的一篇文献就呼应了这一观点。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罗德里克(Deniel Rodrik)指出,对一国经济增长来说,重要的是出口什么,而不是出口多少。他认为,出口部门之所以对中国至关重要,不是因为中国出口规模的庞大,而在于出口产品“质”的特制。显然,如果中国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生产,那么中国集中生产和出口的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罗德里克的证据显示,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要比人们一般认为的高得多。中国的生产和出口模式与其收入所处水平不相对应,也偏离了比较优势的内涵。出口部门较高的利润吸引了更多企业跟进,经济资源就会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这种由不同部门的生产率差异及结构调整引发的经济增长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源。

在考量这些观点时,不由得让人想起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关志雄先生多年前的一篇文章。关先生曾在《亚洲时报》上撰文发问,为什么日本不害怕中国制造?他的答案时,因为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大量包含了国外企业的产品,“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实际上是“Made by China”(由中国制造)。中国出口的产品包含很多诸如“日本制造”、“台湾制造”、“德国制造”的外国投入品,这些进口的零部件并不构成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每出口100万美元的产品,就需要进口50万美元的中间材料,而且越是高科技产品,这种进口成分的比重就越高。

这代表了研究出口对中国经济重要性的另一种视角。的确,因为中国的出口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加工业基础之上的,这意味着出口实际上对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并不大。按生产法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原理,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附加值的概念,并不包括中间投入品,无论这种投入品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这也就是为什么瑞士银行的经济学家安德森不认为中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原因。用他的话说,所谓“脱钩”与否的争论其实是多余的,因为中国经济从未与美国真正挂钩。通俗地说,与美国脱钩是指,中国经济从来就没有看过美国的脸色。或者说,美国打喷嚏,中国却挺好。如果是这样,那么出口的下降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灾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