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供给为何没能创造自己的需求?

失衡的巨龙 作者:傅勇


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对照中国情况而言,在物品短缺的时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那时几乎所有商品都十分紧俏,只要生产出来,就会有市场。但是在今天,许多部门的产能是过剩的,或者供给的弹性很大,这时已经是“需求创造自己的供给”“需求创造自己的供给”,也被称为凯恩斯定理。在起作用了。

造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收入分配结构出现了变化。中国经济再平衡的关键不在于投资,也不在于政府消费,而在于居民消费。表面上看,危机中的消费给人一种稳步增加的印象。2009年前11个月,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增长超过15%,考虑到下降的物价水平,其实际增长率达16%。这一速度是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两倍多,表面上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正在快速提高。

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增速均以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速度增长,但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出现明显下滑。2009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6%,这一比重自1990年以来下降了近15%。多年来,美国的居民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70%左右,欧洲和日本则在50%以上。

仔细辨析可知,社会零售总额数据会通过以下途径高估居民消费的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销售给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零售额,还包括销售给城乡居民建房用的建筑材料,而这两部分均不在居民消费范畴之内。居民建房支出在统计上属于投资。尽管社会零售总额也包括了一些居民消费之外的项目,但总体来看,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要明显低于社会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09年一季度,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但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不到9%。

众多研究将中国消费率低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高储蓄。近年来,平均每个中国家庭将其可支配收入的25%用于储蓄,相当于美国家庭储蓄率的6倍,日本的3倍。中国的储蓄率也比亚洲地区的平均储蓄率(用国内生产总值加权)高15个百分点。很多人强调,中国的高储蓄是与经济快速增长相伴随的现象。这个解释同时也在暗示,中国消费率低是因为收入增长很快,而消费的边际倾向是递减的,即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倾向于把更多的钱存起来;还有人强调,中国储蓄率上升还依赖于东亚文化,尤其是强调社会安全网络的不足。

总体而言,这些因素固然对解释中国的高储蓄率水平有帮助,但却难以解释中国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的储蓄率经历了一个止跌回升的过程,而同期的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却基本处于持续下滑状态。

实际上,中国消费率走低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下降。统计分析发现,储蓄率的变动只能解释中国近年来消费率明显下滑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的下降。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占比的下降体现在居民收入的各主要部分上,工资性收入作为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其比重的下滑尤为值得关注,也是最主要的因素。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中国大概有1亿~亿的劳动人口处于未就业或未充分就业状态。这阻碍了工资收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进而导致了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的持续下滑。结果,在初次分配阶段,居民部门在全国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从1996年至2005年,共下降了个百分点,而企业和政府部门则分别上升了个和个百分点。

此外,投资性收入的比重和政府转移支付的比重均有所下滑。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投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明显偏小,纵向比较看,家庭投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近10年来也有显著下滑,这其中利息收入下降是重要诱因。与此同时,中国居民从资本市场上分享公司盈利的渠道也并不通畅。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十分微弱,与国外政府在公共部门庞大的支出相比,中国财政支出中医疗教育支出比重过小,并且多年来没有明显改善。在再分配阶段,居民部门占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政府部门则上升了个百分点。

危机以来,政策面一直将扩内需、调结构与保增长并行列为政策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也收到了初步成效。归纳看来,短期政策包括更好地改革市场流通渠道,方便供求匹配,并对家电和汽车消费进行补贴;中长期政策包括推进医疗改革、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以期通过构建更好的社会网络来限制预防性储蓄。

鉴于中国经济失衡的严重性以及危机背景下作出调整的必要性,这些措施还显不足。本文分析表明,要提升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有效的途径是收入结构的调整,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多派经济学理论均认为,消费的不足源于社会收入分配的失衡。显然,如果没有剩余劳动力进入正规部门就业,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就很难有实质性增加。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看上去和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不同在于,乡镇企业或中小企业现在所起到的作用已经下降了。政策面应该放开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业的进入门槛,并改革户籍制度,让更多的劳动者能够就业并转移到城市。

加快金融改革是提升消费在经济增长中重要性的关键一环。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过于依赖大型工业企业,且多为国有或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这些大型国有企业在国有控股银行享有优惠的融资条件,在市场中居于强势垄断地位。金融深化不仅能够让更多的企业获得发展资金,还能够减少消费者的资金约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