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经济为何失衡?(2)

失衡的巨龙 作者:傅勇


和许多人一样,我不认为问题的症结是需求方面出了问题。按照正常的逻辑,投资是经济行为中最活跃的变量,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决定产出和收入,收入决定储蓄和消费。因而,消费不足更可能是结果,而非原因。中国长期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不仅是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就能解决的。同样,持续的投资膨胀可能真的已经导致增长效率的下降。或者说,从需求的角度,通过高投资形成的供给并不是最有效的,市场还没有给予充分的认可。

我们知道,同样是增加产出,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实现,也可以通过投入固定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模式属于前者。在这种模式下,经济增长对高储蓄和高投资形成强烈的依赖。而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高额储蓄率在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会下降。这将对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增长构成巨大挑战。

如果是这样,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解释中国持续高投资的形成根源。我想,这其中强势政府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可在东亚比较中看出。在东亚,儒家传统的勤俭通常被当作是高储蓄的原因,而高储蓄则形成了高投资。可是,这无疑是在说是人的偏好不同造成了经济模式的不同。实际上,更为合理的解释是东亚的政府扮演了推动高投资的重要角色。就拿中国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赶超型战略是政府集中资源搞建设的合理理由。而在转轨体制下,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则推动了以基础设施、房地产等领域为主的投资热情。

总之,如果我们注意到中国与整个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共同特征,并从这个视角来审视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我们就应该承认,把投资体制和增长方式带来的问题归咎于有效需求或消费不足无异于舍本逐末。毕竟,即便是在当前,投资方向仍然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政府或国有企业选择的,而消费却是私人决定的。经济学一再告诫我们,应该相信的是私人,而不是政府。

资本形成的重要性,在早期的发展经济学中得到了特别的强调。早在1954年,诺贝尔·奖得主刘易斯就提出,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是投资的提高。他说:“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是要理解一个社会由原先储蓄和投资还不到4%~5%转变为自愿储蓄达到国民收入12%~15%以上整个过程。”对照现实,这种看法的指导意义似乎已经下降。

潮流早已转向对效率增进型增长模式的论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转变增长方式尤其是投资体制是我们日益紧迫的任务,与这个经济学爱好者讨论后让我更加坚信这一点。这样看来,这次意外的谈论还是富有成效的,虽然我们所做的只是倾听对方的观点,而不是一定是接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