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城镇化: 南张楼模式,还是龙港模式?(…

失衡的巨龙 作者:傅勇


为了追求和城市居民同样幸福的现代生活,农民是应该进入城市,还是应该留在土地上?或者说,农民应该在自己土地上创造与城市居民同质的生活,还是应迁入城镇?这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下面是两个正在中国进行的试验,它们的指导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南张楼村地处山东省青州市北部,距青州城区约40公里,全村有1000余农户共计4200多个村民,原有地300余公顷。一不靠城、二不靠海、三不靠大企业、四不靠交通要道、五无矿产资源、六人多地少,是典型的北方平原村落。该村无硬化道路,主要为草顶住房,人均年收入1000余元。正是因为这些条件,南张楼这个自然村在1990年作为山东省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合作项目,德国人把享誉世界的土地整治经验带到中国这个普通的乡村。

这个经验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有效解决了西德乃至整个欧洲城乡差距拉大、大量农业人口涌向城市等社会问题。这一计划自50年前在巴伐利亚开始实施后,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并从1990年起成为欧盟农村政策的方向。在目前的巴伐利亚地区,农村地区占州总面积的80%以上,为近60%的人口提供居住、工作和生活空间。

“巴伐利亚经验”在南张楼实施了15年,全村的公共设施已经十分完善,创办了100多个小企业,农民“白天上班,下班下地”,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但在部分实现了最初目标的同时,也与中国的现实发生了冲突。比如,南张楼确实把农民留在村里,但更多地是通过兴办非农产业,而这是有悖于“巴伐利亚经验”初衷的。其核心理念是实现“农村与城市生活不同但是等值”。所谓“等值化”,指的是不通过耕地变厂房、农村变城市的方式使农村在生产、生活质量上而非形态上与城市逐渐消除差异,包括劳动强度、工作条件、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居住环境等,使在农村居住仅是环境选择,当农民只是职业选择。

龙港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是一个只有6000多人的5个小渔村,工业近乎空白,90%以上劳动力从事农渔业生产。在短短20年时间内,龙港已发展成人口超过23万、经济规模接近100亿元的明星城镇。目前,总面积平方公里的农民城创造了15万个就业岗位,该镇从外地雇佣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近全镇从业人员总数的一半,且每年仍有2万~3万人涌入龙港打工,是一个有能力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化的现代城镇。

更加令人惊叹的是,龙港是一座几乎全部由农民集资新建的城市。正因如此,它有两个特别的称呼:“中国第一农民城”(前浙江省委书记王芳的题词)和“中国第一座城市”(来自学者秦晖)。1984年龙港建镇之初,即打出"鼓励农民带资进城开厂办店"的口号,打破传统户籍制度的壁垒,解除了传统体制对农民进城的各种束缚。在10余年时间里,龙港一方面将耕地承包给种粮大户进行规模经营;另一方面从不起眼的小商品起步,放手培育市场。同时,龙港的印刷、纺织等区域特色经济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岗位。2002年以来先后被誉为“中国印刷城”和“中国礼品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