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狗怂”冯小刚(1)

大片时代:冯小刚与华谊兄弟 作者:秋原


关于冯小刚在影视圈过去二十多年的从业经历,各路媒体报道早已泛滥,在此我也不想多费口舌。再曲折多变的人生道路,总结回顾时也没有必要百分之百地全程照料,过分翔实的介绍更会给人留下贫赘之感,只需揪出位于关键处的几个拐点,他就“活”了。

如今提到冯小刚的商业“贺岁”经历,大部分人会首推1997年年末上映的《甲方乙方》,很少有人能够想起在同年除夕夜、北京电视台播放的短篇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了。这才是冯小刚打着“贺岁”旗号的处女作,也是他以电视剧导演的身份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

“狗怂”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老北京胡同土词语,从词意表面上看,褒贬兼有。但就如罗金保嘴里喊出来的那声“嘎小子”一样,在特定的语言空间中,字面上的嗔怪掩饰不了语气里由衷的喜爱和偏护。我实在想不出哪个词能像“狗怂”这样适于形容冯小刚了,或许“杠头”能点出他身上的那股子豪横,但也不能恰如其分地映衬出那种“爱谁谁”的直肠子性情和豁出去的劲头吧。直到娱乐注意力高度分散的2009年,在春晚仍然顽固地占据着秦岭-淮河以北几乎所有省份收视率排行榜第一名的情况下,早在十二年前,就有这么一个家伙试图在除夕夜和CCTV叫板,敢放豪言而且敢落实,这份“狗怂”的作风真是又冲又响,让人侧目。

照娱乐圈里的处世规则来说,这么一个性格大大咧咧、外表其貌不扬的人,是很难在这个圈子里混出什么名堂来的。但一个人的成功得益于许多必然因素,比如上级的赏识、朋友的帮助、自身的努力等等;同时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在其中发挥着作用,比如说机会、运气。

上世纪八十年代,与王朔、郑晓龙等人的熟识和合作,让冯小刚有机会进入这个圈子,并在影视创作中获得一席之地,继而在编剧创作方面大展身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又能结识姜文、葛优、赵宝刚、刘震云、英达等人。到1997年,凭借自己多年的交往,冯小刚在圈子里已经织出一张发达且可靠的人际网络。就在这年夏天,他开始筹拍他的首部贺岁电影,此举有他一贯冲动用事的驱使,但这一点发挥的影响已经很小了--外部环境的许可、时机的成熟和客观条件的具备,这三方面才是促使他做出决定的关键因素;韩三平和张和平两位伯乐的支持,更如万事俱备下一股及时助力的东风。

可以说,在指引冯小刚走向成功大路的初期阶段,良好的人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外靠朋友”这句颠扑不破的真理级民间俗话,在他身上得到了最佳验证。

我说冯小刚“狗怂”,其实也就明指他是个性情中人--做事既知道动脑筋,也经常犯容易冲动的毛病,再加上他在公众面前一向有“敢言”的特色--后两点在过去经常被媒体利用,冯的许多次“放炮”式言论都是他被记者提问内容激将后的现场回应,再经过娱记添油加醋的渲染加工之后,被大肆喧哗于公众面前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