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爱情导航仪(2)

爱情心理定律 作者:徐圆凯


(一)提高我们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婚姻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物质上的保障,离不开和衣食住行有关的物质条件。人们习惯于把物质条件称为“面包”。过去人们喜欢问那些对恋爱充满期待的少男少女这样的问题——“你觉得爱情重要还是面包重要?”如果对方回答爱情更重要,那么他(她)显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只有吃饱穿暖以后才能谈情说爱,任何人都无法回避这一点。在物质条件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忽视自己情感上的需求。除了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以外,我们将来还要照顾自己的另一半、抚养自己的孩子和赡养身边的老人,我们希望能让他们过上物质充裕的生活,不至于因为物质的匮乏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当身边的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支持与帮助他们。结婚以后,我们也希望另一半能够过得开心快乐,而不希望她(他)整天为生计而忧虑与烦恼。一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家庭过于贫困也会影响到夫妻关系,而且对于家庭幸福指数而言,具有中等收入的家庭的幸福指数高于具有较低收入的家庭。

我们需要正视自己对于物质条件的需求,这并非让我们变得贪得无厌,而是让我们真实面对自己和他人的需求,这是自我尊重的表现。对待物质条件有两种态度可供选择:一是彻底看淡它,那么我们可以减少它对我们的影响;另一种态度是重视它并且创造它,获得物质的最好的办法是创造财富,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分一杯羹。

如果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物质生活的满足,我们就可以在爱情方面获得更大的自由度,至少无需以自己的婚姻作为交换的筹码,一个连自己生存都困难的人又何谈去关爱别人一生呢?所以要收获一份爱情,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尽可能地创造物质财富,这是我们需要为爱情作的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个人为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那么社会自然也会反馈给他以良好的回报,所以为他人服务和为自己服务两者并不矛盾,我们越是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我们越是能够从社会得到良好的回馈。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一方面不重视创造物质财富甚至轻视它,另一方面又一心希望通过某种捷径(比如通过婚姻)来改善家庭的物质条件。《为爱受苦》中的潘晓珍想通过婚姻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境遇。《钟爱一生》中的刘波的家人希望她找到一个家境及物质条件较好的对象,所以刘波也因此而面临一些来自父母的压力。这些恰恰是因为人们从内心深处不相信自己具有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才会一心想找到一个金龟婿,相信只有依靠他人的力量才能好好地生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