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礼节(1)

中国人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第四章  礼节

一般说来,中国人和东方人的礼节,有两个不同的方面需要人们注意———一个是赞赏,另一个是批评。我们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常常喜欢称赞自己的许多好的品德,而其中行动果断的成分多,态度温和的成分少。因此,当我们来到东方的时候,发现亚洲大陆上的众多人口在调解人际摩擦的技巧方面远远胜于我们,心里就充满了敬意。对于这样一个彬彬有礼而又做得如此自然轻松的民族,我们实在不能妄加评论。即使最挑剔的批评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已经把礼节升华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这不仅是西方人所未知的,而且是亲临其境前想不到,甚至是几乎不可想象的。

中国经典上记载着礼仪准则三百条,行为准则三千条。在如此繁多礼节的重压之下,我们似乎无法想象一个民族还能繁衍下去。但我们很快发现,中国人就像对待他们的教育那样,使礼节成为一种非后天习得的本身。这个民族的圣贤,使繁文缛节成为人们日常交往中的一部分,而在西方则连宫廷和外交事务中都已废弃了。我们并不是说,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被这些繁文缛节束缚住了,而是说这些礼节就像节日的盛装,到了一定时节,就会穿戴起来,中国人凭着准确无误的本能,就会意识到这种时节的到来,在这样的时节,如果一个中国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就会像西方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不知道九乘九是多少一样,令人感到荒谬可笑。

西方人之所以难于赞赏中国人的礼节,在于我们心目中有这样的定义:“礼节是诚挚地表示诚意。”在文明国有看来,从理论上讲,个人的幸福就是全体的幸福,须从这点出发认识礼节,然而,在中国,礼节却不是这种性质的。像所有的技艺一样,礼节的演示程序和专门用语的重要意义,并不发自内心,而是复杂整体中的个体部分。尊称的整个理论与使用,即使不令西方人发疯,也令其不知所措,很清楚,这些用语是旨在保持固定的尊卑关系,这在中国人看来,对于保障社会秩序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调解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上有其下,下有其上,上下有序,各就其位,一切都好了。就像下棋那样,先走者宣布:“敝王贱卒走两步。”同伴回答:“敝王贱卒也走两步。”对手又告知:“敝王卑贱的士,吃掉尊王高贵的卒,到达敝王辖区可怜的第三格。”如此贯穿整个棋局。棋局拼不受这种尊称和形容词的影响,正如下棋者不能说出下一步棋那样,一个人试做不明了的事,就会使自己显得荒谬可笑。然而,中国人却理应不感到礼貌地说出下一步棋会成为笑柄,因为在中国人的情境中,形容词就是棋局,不知道这些形容词就等于什么都不知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