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柔顺的顽固性(2)

中国人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同样的情况,在一位苦力身上也可以看到。给他一把雪亮、锋利的外国镰刀割草,他面带赞许的微笑接过来,但是在干活那天的下午,看见他用的是一只短把、四英寸长、老铁片的中国收割用具。他好像在说:“还是旧的好。”提供给洗衣工的外国洗衣机,省时间,省肥皂,又省劳力,最主要是节省所洗的衣服。还供给他一架获得专利的绞衣机,既不费力,又不磨损衣服纤维。然而洗衣机和绞衣机一同遭殃,成为一位“无害的废物”,被废止不用。洗衣工不断地搓啊,拧啊,把衣服弄得有了破洞,裂开,又成为碎布片。要使这种性质的革新得到维护,坚持实行,必须以持久不停的告诫为代价。

让园丁用手头的砖坯修理残壁,他认为用埋在墙头一尺深的小树枝更好,就这样做了,你如果表示怀疑,他会解释这种办法的优越性。雇信差把重要邮件送往需要几天路程的地方,头天深夜把包裹交给他,希望他翌日清晨出发,可是第二天下午,就在附近胡同里看见他,要是把他唤来,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他不得不休息一天,洗洗他的袜子。按日计算雇用的马车夫,也会使你产生同样的感受。告诉他按照一定的路线走,照这种情况,其他人也都要走这条路,他答应了,然而他带你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因为他听过路的陌生人说,那条路不好走。厨师,苦力,园丁,车夫———都不相信我们的判断,而绝对相信自己。

哪里有外国的诊疗所和医院,哪里就有阐明我们这章论题的具体例子。病人仔细地检查完了,开了药方,拿到不同剂量的药,你三番五次地嘱咐他别吃错了药,告诉他,什么时间吃哪种药,怎么吃。唯恐忘了这些细节,他又返回一两次,才确定下来,可是到家就一口吞下两天的药,因为他们以为病愈的快慢取决于药量的大小。尽管一再告诫他们别动外敷的膏药,也不能阻止他们随时取下来,因为病人不希望变成一只乌龟,皮肤上长一层破壳。

虽然这样的印象令人痛苦,但是似乎从我们的观察中得到了丰富的例证。在一个医院里,尽管一个最无知的辅助人员可能不识字,也不知道药名和病症,而大夫拥有一切医学头衔和丰富的经验,可是前者的看法,对一般病人而言,却似乎(也就是)与医生的看法同样的价值。更为甚者,看门人或苦力的暗示就会使病人全然无视医生的嘱咐,采用一些肯定愚蠢可能致命的办法治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