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智力混沌(1)

中国人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第十章  智力混沌

我们把“智力混沌”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气质谈论,并不期望人们理解为:只是中国人才有这个特点,或者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这样的。作为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看来有足够的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们的智力也并不低下,而且没有任何智力衰退的趋向。同时,必须牢记,中国的教育只限制在很窄的范围内,而那些那受教育不完善或者根本没受过教育的人,都沉湎于各国语言中的,用律师的话来说,称为“事前从犯”的东西,以致他们公然犯了“智力混沌”的罪孽。

中文里的名词,没有格位变化,这一点到目前为止,已为一些人所了解。它们既没有“性”,也无所谓“格”。形容词不存在比较级,动词也不受什么“语态”、“语气”、“时态”、“单复数形式”或者“人称”的限制。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任何一个汉字都能够(或者不能够)不加选择地作名词,作形容词,或作动作词来用,而且,不会出现疑义。我们并不是抱怨,中文不能传达人类的思想,也不是说,人类的一大部分思想,很难或不可能用中文阐述清楚(虽然这里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而只是认为,这样一种文字,这样的语言结构,就像夏季的炽热要引起午后的昏睡一样,会导致“智力混沌”。

与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交谈,最常见的情形是极难确知他究竟是在说什么。他的话时常只有一些错综复杂地编排在一起的谓语,整体上就像一种“悬棺”,悬在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说话者心想,有没有主格并不重要。他清楚自己的谈论什么,但是从未想到过,按照这种语言结构,是不能使听者凭直觉了解谈话的大略要领的。值得注意的是,内行猜测者的长期训练,使多数中国人简单填补上所缺少的主语和谓语,就要以明白词语没有传达的意义。全句中最关键的词往往省略了,也全然找不到暗示这个词的线索。说话者的态度,声调,句子的形态,以及相伴的情境,往往并没有提示你,话题的主语改变了,可是你会突然发现,说话者并不像刚才那样在说他自己,而是在说他生活在道光年间的祖父。他是怎么说到那儿的,又是怎么说回来的,时常是不可言传的秘密,但是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这一得心应手的绝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