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知足长乐(3)

中国人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对于那些仍然在一去不复返的灭亡朝代里生活、并已获取一切的人来说,民族环境的改善不是一个急切的问题。政治经济学重要法则的应用,推动国家所有部门的进步,这对于那些人并没有吸引力,这些人对政治经济学的了解还不如我们十字军时代的祖先,而且即使他们有所了解,也不会感兴趣的。改良的最初动力,来源于对其它国家优越环境的见闻。中国民族的广大群众,没有看到过其它地方较好环境的任何实证,因为他们对其它国家是一无所知的。从另一方面说,那些对这样的国家有所了解的人,本来可以了解得更多,但是却被保守的镣铐禁锢住了。在中国,除了居于高位、管辖广大区域之外,不可能做切实有益于群众的事情,然而有资格管辖广大区域的人,又没有一个希望在这方面做任何事情。虽然这在群众中间引起了不满,然而在不满情绪流露之前,就被有效地扼制了。这样,从社会主场上观察,中国人的知足是进步的反义词,是阻碍进步的。

我们已经谈过,中国人的经验,是反对就现有条件实行任何一项民族环境的改良。知晓现代其它国家经历的外国人,为了减轻中国人所遭受的许多不幸,提出一个简易、明白、绝对必要的秘诀,这就是向国外移民。我们以为为了疗救病苦而推导出的这一方略,中国人最容易采用,又有最大的成功保证。但是这个权宜之计,中国人是永远不会采纳的,理由是不能使他们离开家乡和祖坟,按照孔夫子的观念,他们是不可变动地联系在一起的。普遍来说,没有一个中国人愿意背井离乡,到远方寻找幸福,除非他是被迫上路的。他理想的生活是

像树一样扎下根,滋养、繁殖、腐烂。

总体说,中国人没有离家不归的。他总希望发财回来,死在家里,葬入祖坟。“渴望在后代的脚下朽烂”这个命中注定的愿望,如此长久的支配着中国人的情感,长期阻碍他们采取一种可以有效减轻病苦的显而易见的措施。我们相信,中国民族大多数人生活环境的改善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除了“天命”的安排之外,他们不可能接受任何迁徙计划。虽然使他们陷入困难、引起不满的因由很多,然而一种对事物无意识的精神状态,阻止他们表示不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