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孝心(4)

中国人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这里引用的一段话,说明孝顺的观念很大部分的意思是顺从父母的要求,满足父母的需要,这在中国是一个很古老的思想。孔夫子明确地说:“现在的孝顺(仅仅)意味着奉养父母。”这意味着他是这样向往古代,希望复古,认为古今是有所不同的。自从孔夫子作这些谈话之后,多少年代过去了,已经是孔夫子的教义渗进中国民族骨髓的时代,确实已经付诸实践。但是如果孔夫子今天还活着的话,有充足理由可以想见,他将比过去更为强调地指出:“现在的孝顺仅仅意味着侍奉父母。”已经评论过,有良心的平民对孝道的回答也就是这样,没有其它责任,然而在同一方面,也应该清楚地理解到孝顺必须包含什么内容。倘若十个没受教育的人,被随便问道:怎样才能做到“孝顺”?或者其中有九个人要一起回答:“不让父母生气。”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周到地侍奉父母。或许,如孔夫子所说,孝顺的更为概括的说法就是“无违”,“不违命”,纵令他使用这个词,是“不太拘泥于字面的”。

如果哪位读者希望看看这个理论付诸实践的情况,就应考虑让他们看看《二十四孝图》,这是一本世代流传的普及性小书。其中一个例子,说后汉时期有一个孩子,六岁时到一个朋友家做客,朋友用桔子招待他。这个早熟的少年,趁机施展普通中国人的技艺,偷了两个桔子,塞进袖子里。但是,当他告辞鞠躬的时候,桔子掉了出来,使这位少年陷于尴尬境地,然而他却很平静。跪在主人面前,说了一段值得纪念的话,使他的名字显赫了将近二千年:“我妈妈非常爱吃桔子,我是要给她的。”由于这少年的父亲是位高官,照西洋人的看法,这孩子似乎有其它机会得到他所渴求的桔子,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少年是一个尽孝的经典范例,因为在这样小年纪就想到了他的母亲,或许是这样快就想出了乞求原谅的理由。另一个少年,是晋朝人,他的父母没有蚊帐,他八岁时就忽然想起了一个成功的权宜之计,很早上床,整夜完全安静地躺着,甚至不摇扇子,为了让家里的蚊子饱餐他一个人,好让双亲睡觉安宁。另一个少年,是同一朝代的人,与继母生活在一起,继母不喜欢他,继母想吃鲤鱼,冬天又得不到,于是他不加思索地脱去衣服,躺在冰上,一对鲤鱼在冰下看到这个过程,深受感动,钻出一个冰洞,跳将出来,为了给易怒的继母做锅中菜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