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恋父/恋母情结的心理分析(1)

爱情与人格:恋爱心理成长分析 作者:肖三蓉


弗洛伊德将人的发展以性心理为主线划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期。其中,在性蕾期(3~6岁的儿童处于这个阶段),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恋父/恋母情结的显现。这样的情结是在与父亲争夺母亲或者与母亲争夺父亲的过程中产生的。在与父亲争夺母亲的过程中,男孩从最初的恐惧到对父亲的模仿、认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女孩的情况就更为复杂。同男孩一样,女孩最初对母亲也有一种依赖情绪,随着对两性差别的认知加深,女孩对母亲的依赖减退甚至开始敌视,而对父亲的依恋却成倍增长。因此,女孩比男孩的处境更为不安,既面临对母亲的冲突体验,还有对父亲的争夺。为了解决这种冲突,女孩寻求认同母亲。

“性蕾期”这个阶段的发展决定了个体今后对异性的顺应。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注意别的儿童的性器官,出现窥视异性儿童外生殖器的愿望,同时产生了对异性父母的爱恋。假如儿童在性蕾期,与自己的两性父母无法维持平衡而稳定的情感关系,没能处理好所谓的亲子三角情结,就会影响他的心理发展,青春期后,与异性开始接触时,往往呈现与异性有关的心理问题。在性蕾期阶段发生过停滞的男子,往往是自负的,喜欢表现男子气概,好斗和富有攻击性等。在性蕾期有过停滞的女子,总想在生活中扮演男性角色,指责、嘲讽、攻击男性,力图超过男子。

以上描述分析的是出现在3~6岁的第一恋父/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便出现了第二恋父/恋母情结。

第二恋父/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家庭以外的人开始成为关注的人,父母的朋友、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等。相似作用表现为对一位替代父母的人的认同,模仿他,学习他,崇拜他;互补作用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牛犊之恋”(如张爱玲在《十八春》中描述的一段爱情)。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做王子、公主的梦,想象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阴差阳错与亲生父母分散,想象着有一天变成童话里的王子、公主,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导致“非血统妄想”,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