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恋爱心理的性别差异(5)

爱情与人格:恋爱心理成长分析 作者:肖三蓉


美国精神病学会不再把同性恋看作精神障碍。在青春发育期及青年时代,会有短暂时期表现出同性恋行为(约占男性青少年的1/3),大约有5%男性在其一生中完全是同性恋者。大概有33%男同性恋者,以及大部分女同性恋,都能从事异性性活动,甚至会感到性快乐,然而他们所偏爱的却是同性。大约20%男同性恋和33%女同性恋与异性对象结婚,但是他们的异性婚姻并不稳定美满。同性恋的一大特点是在上层社会和最下层社会中多见。

我们知道,同性恋是一种跨文化古今存在的现象,是各种不同背景下人类性行为的一种基本形式,同性恋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十分稳定,并不因社会规范的阻碍而有所减少,也不因人们的宽容而增加。大众眼中可能会有现在同性恋越来越多的错觉,诚然,人们的接受与否对同性恋人群的生活至关重要,很多情况下,因为无法被家人与社会认同,同性恋者往往选择逃避或者掩盖自己的真实思想,社会对同性恋的宽容,只不过在一定程度上,让原本隐藏在角落甚至黑暗中的人群可以正大光明地在阳光下呼吸。

同性恋现象自人类社会开始便存在着。但早期受社会观念影响,被更为推崇的异性恋成为社会的主导,同性恋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异端、病态。在西方,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当一部分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性学大师把同性恋看作是违背道德的、非科学的,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把同性恋排除在疾病之外,并将其作为一种少数人的自然状态,即一种与异性恋相平行的状态。这一观点的转变无疑是人类情感发展的一大变革,尽管当时同性恋倾向给自身带来矛盾甚至影响生活被称作是性障碍的一种病症,但这时将同性恋的病症与相思病平行比较似乎更加贴切。现在,很多国家对同性恋者采取不歧视态度,也有不少国家在立法上都作出了修改,赋予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同等的婚恋权利。20世纪中叶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之间并不存在智力、人格发育、判断力、可信赖程度、稳定性、职业能力、社交能力等社会生活能力方面的差异,甚至由于很多人对同性恋者的不认同,同性恋者往往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以争取认同,以至于很多同性恋者比同样生活经历的异性恋者更为优秀。将同性恋视为病态、精神障碍早已不合时宜。

然而,在大部分文化环境中,同性恋者在失去同性恋关系或被人知晓面对社会压力时,会产生严重的焦虑或抑郁反应,即使能维持同性恋关系也无他人知晓,同样也常常会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而苦恼万分。个别的同性恋者由于不堪忍受精神折磨而企图自杀。同性恋者虽可有与异性正常的性行为,但性爱倾向明显减弱或缺乏,因而难以建立与维持同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