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与神回家(5)

与神回家 作者:(美)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无论走哪条路,你都能回家。

跟人们这么说是没错,但是这种话已经是陈词滥调了,不过是让人耳朵听出茧子的格言警句。

可是,我来这儿就是要告诉你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你出生时就已知道的一切。而事实上,你来到世上就是为了展示它。

你这些说法让人觉得……我不知道……与我们的实际体验联系不起来。当我体验到有那么多东西需要学时,又怎么相信每个答案都在“我的内心”,而且是与生俱来的?

你什么都不需要学,你只需回忆。生命是成长的过程,成长是神性的临在与表达。所有生命都这样运行。

想想你窗外的那棵树。它已有五米高,能以巨大的树冠供你纳凉,但它现在所知的,并不比它还是一颗种子时多。能长成今天这样,所需的全部信息都已包含在那颗小小的种子里。它什么都不需要学,它只需要成长。为了成长,它利用细胞记忆里锁定的信息。

你与树并无不同。

我不是说过吗?“甚至在你提问之前,我已作出了回答”。

是的,是的,但是……好吧,我还得再问一次……那这场对话的意义何在?为什么还要跟别人谈论问题,更别说向神祈祷或与神对话?

就算树也需要阳光促进它成长。

所有生命是相互联结的。整体的某一方面(或个体化的整体)不可能独立于其他任何方面(或个体化的整体)。生命在互动中不断创造,我们在互助中产生结果,而我们可以产生结果的方式只此一种。

你与他人的对话以及你从外部世界获得的所有信息,就像太阳的光芒,促使你内在的种子成长壮大。

你外部世界的很多东西可引导你走向内心的真相。然而,就连这些人、地方、物体、事件也只是提醒,它们就像是路标。

实际上,这就是“外部世界”的全部意义所在。物质世界的设计意图就是成为你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中,你可以从外在体验你内心所认知的东西。

因此,我实际上受益于我周围的世界、当前状态的世界。

所有人都是如此。所以我说过,当你看到这个世界和所有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时,“勿评断,勿谴责”。

我们继续用树作为这部分谈话里的朋友,让它帮我们更深入地理解。

想象你已走出空地,进入了森林深处。你以前从未如此深入一片森林,你知道,要再次找到空地可能有点儿困难。所以,你边走边在树上留下标记。

现在,当你离开森林时,你看到那些标记,然后记起是你把它们标在那儿,那样你就可以找到出去的路。

这些标记是外在于你的。它们将指引你最终回到家,但它们不是“家”本身。这些标记为你指示踪迹、途径、道路——而这条道路让你感觉很熟悉,你认识它。也就是说,你本就“认得”它,现又“识出”它。然而,道路不是目标,只有你才能把你自己带到那个目标。

他人可以为你指引途径,他人可以向你展示他们的道路,但只有你才可以将自己带到那个目标,只有你可以决定与神回家。

你的外部世界就是途径,其本来意图就是指引你回家。实际上,你外部世界的所有事件也出于同样意图。这就是你把它们安排在那儿的原因。

它们就是树上的标记。

是的。

那么,让我外部世界的一切各就各位,以便我能指引自己回归内在真相——就是你刚才所说的意思,对吗?

正是我所说的意思,你理解得完全正确。

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把这本书放到了我自己手中。

正确。

我“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找到我,使它现在这样找到我。它是一个路标,它是树上的一个标记。

现在你看透了,这件事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

但是,如果外部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路标,那还会有什么更重要的事物呢?就像沿着街道走路,到了交叉路口,发现所有路标指向不同的方向,但上面都写着:回家的路。

现在你真的看透了。

看在老天的分儿上,你到底在说什么?

我在说,无论走哪条路,你都能回家。

所以我选哪条路都不要紧。

是的,不要紧。

我选哪条路都不要紧?

完全、绝对、肯定不要紧。

那我为什么选这条路而不是那条路?如果所有路都是回家的路,那我要选择的路还有什么差别?

有些路要好走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