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市井风情说瓷枕(1)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 作者:马未都


 

人这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枕头上度过的,枕头的大小、形状、软硬度都直接影响睡眠的质量。如果枕头不好,导致睡眠不好,那就很不幸。我是从小穷惯了,睡的是那种荞麦皮的枕头,所以我喜欢硬枕头,不太喜欢过软的枕头,但出差的时候就比较痛苦,因为一般宾馆里的枕头都是软的,我就睡得非常不好。

古人的枕头,材质非常多,有陶瓷的、玉器的、石头的,最有特色的应该是警枕——就是截一段木头做枕头,这应该是最方便的方式。史书上记载,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的时候珍惜光阴,在木头的两头儿坠以铃铛,如果沉睡过去,枕头一动,铃铛就响了,人就醒了,就避免自己长睡。中国古代的文化人尤其是大学者,都是非常珍惜光阴的,体现了他们刻苦的精神。而且我发现,警枕对于他们也有了闹钟的作用。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警枕,没有司马光珍惜光阴的主观意识,我想《资治通鉴》这样的皇皇巨著他是不可能编撰出来的。

瓷枕也是非常有名气的。有材料显示,中国人睡瓷枕的历史是从一千四五百年前的隋代开始的,唐代开始流行,宋代就特别流行,当时瓷枕遍及大江南北。这是一个典型的狮枕,一般来说,我们见到的虎枕比较多,因为老虎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意象。而狮枕,根据我们今天能查到的资料,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有一只跟这个非常类似,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只,这是第三只。我当时就想,狮子还是挺凶的,人躺在上面肯定感觉很害怕,怎么还能安眠呢?今天的大部分人对狮子并不陌生,因为电视上介绍狮子的节目很多,比如《动物世界》就让非洲的雄狮一展雄姿,让你看得清清楚楚。但古人不是这样,中国这块土地上历史上是没有狮子的,汉代的时候,大月氏国进贡了狮子,中国人才第一次见到这种怪模怪样的东西。当时中国人认为所有长毛的动物,毛都应该长得均衡,而狮子的毛却长得不均衡,长在脖子周围和尾巴上,特别是公狮子,母狮子还好。于是狮子就给我们古人带来了一个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它极为特殊。所以由汉及唐,中国人对狮子就形成了强烈的文化印象,因此宋以前的狮子都非常写实。如果大家有机会去乾陵,武则天墓前就有两个大石狮子,那就是唐代中期的,非常写实。

唐代以后,外国就不再向中国进贡狮子了,中国本土慢慢就见不到狮子了,但还要维持狮子的形象,于是狮子的形象就逐渐地改观,发生了变化,就变得就越来越像狗。唐代以后的工匠见不到狮子,却还要做出狮子的形象,怎么办呢?上面的人就说了,没见过狮子,还没见过狮子狗吗?照着那样做。所以故宫里的狮子,无论是门口的还是里面的,狮子的形象都是狗,已经脱离了它的原生态,已经没有那种野性的感觉,慢慢变得很温顺了。但是这个瓷枕中的狮子还保留了狮子写实的状态,简单地说它更像狮子,所以它至晚是北宋初年的。

我们现代人买东西总喜欢认个牌子,就是品牌。大家觉得哪个窑口烧出来的瓷枕最好呢?磁州窑、定州窑,这都属于大的范围;还有小范围的,唐代的时候就开始有了品牌意识,比如裴家花枕,显然是一个裴姓的人制造的花枕,是绞胎的,而宋代磁州窑里比较著名的有张家造,就是说制造枕头的人姓张。

磁州窑是北方最广泛的一个窑口,它的品种特别多,除了在瓷枕上刻上诗文之外,还有很多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一些纹饰,比如踢球、钓鱼,充满生活气息。以至于有人归纳磁州窑的装饰手法有58种之多,它分得非常细。我觉得装饰手法总体上就三种,第一种方法叫“硬碰硬”,它用刀、竹片等硬物在上面刻画而成;第二种方法叫“软碰硬”,就是用笔在上面画的,没用动刀、竹片这种硬的东西;第三种方法是“软硬兼施”的,既有刻又有画,这是一种简单的磁州窑的分类方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