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离席高就座上宾(2)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 作者:马未都


 

1.请说出以下名称在日常生活中相对应的物品:胡豆、胡羊、胡瓜、胡荽。

马未都评:胡豆不一定是豆,胡羊不一定是羊。我觉得这个题对今天的人来说多少有点儿难度。第一个胡豆有两解,主解是蚕豆;但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记载,豌豆也叫胡豆,这是另外一解,所以说答这两个都算对。第二个胡羊就是绵羊,我们国家本土产的羊是山羊,不是长胡子的羊。胡瓜就是黄瓜,胡荽就是芫荽。注意,外来的东西一般都有异味,像刚才说的芫荽、胡萝卜,很多人不吃胡萝卜,嫌它有味儿,这些都是外来的。胡椒是个特例,胡椒倒不是从西域来的,是从越南传进来的。

答案:分别对应的是蚕豆或豌豆、绵羊、黄瓜、芫荽

2.“胡床”的最早记录出现在《后汉书·五行志》中,“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这八个以“胡”字打头的词中,在词性上与其他几个有明显区别的是哪个?

马未都评:这条关于胡床的记载是在东汉末期,说的是倒数第二个汉朝皇帝——灵帝,“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箜篌、胡笛、胡舞”,后面还有一句话,叫“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就是说京城里所有的有钱人都竞相学习。这八个词汇当中,有七个应该算是名词,只有“胡坐”是个动作,是动词。我们从这个记录当中可以感受到,胡坐这个动作在当时非常引人注意,所谓胡坐就是高坐,可见当时高坐是非常重要的变化,高坐决定视野的变化。韩剧和日剧里,房间里常常都是矮柜子,因为人坐在地上,用高柜会觉得非常压抑。高坐决定家具的所有变化,这就是为什么起居方式以坐姿为准。

从东汉开始就有“胡坐”的记载了,从东汉一直到唐,是完成中国起居习惯变化的一个漫长过程。唐代加快了变化的速度,因为唐代的经济发达,外来文化迅速增多,人们的生活频率加快。正如我们今天的生活跟过去比较,今天的生活频率非常快。我们今天一年接触的事情,可能过去10年才能接触到。 

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里,韩熙载五次出现,三坐两站,其中有一次是盘腿坐在椅子上。盘腿坐是一个习俗,比如在陕北乡下待惯的人进了城,他总愿意蹲着,因为他从小习惯了,觉得坐在沙发上不舒服。韩熙载也是这个情况,即使地位很高,让他垂足而坐,他也不很舒服,所以要盘腿坐在椅子上。这幅画充分表明我们起居习惯改变的一个中间过程。

答案:胡坐

3.胡箜篌是吹奏乐器,还是弹奏乐器?

马未都评:箜篌是一种弹奏乐器。竹字头是后人加上的,根据当时史籍记载,有时候“箜篌”就是“空候”这两个字,没有竹字头。可能跟它用的材料有关,所以后来又加上了。我们有很多字是改变过的,比如“椅子”的“椅”最早写就是“倚”字,但是宋代以后大部分人认为椅子都是木头做的,所以就把左边的单立人就改成了木字边,这个很正常。在中国文化的历程当中,很多文字都不是初始状态,都是在慢慢改变。

答案:弹奏乐器

4.请正确读出以下表示四种不同坐姿的词语:跽坐、箕坐、趺坐、散坐。

马未都评:第一个“跽坐”读“季(音)坐”,这个坐姿非常吃力,大家不信的话可以在家里练习一下,坐不了10分钟。第二个读“积(音)坐”,这个坐姿在古代是一个没有礼貌的坐姿。第三个就读“夫(音)坐”,趺坐也叫迦趺坐,在宗教绘画中大量出现。散坐读“伞(音)坐”,是一个非常舒服的坐姿,韩国电视剧里常出现这样的姿势。我们是由一个席地而坐的民族改为了垂足而坐,所以“席”在我们的语言当中保留了原始的痕迹,所有的“席”字都跟我们早期的坐姿,跟我们的起居方式有关。比如说主席,“主席”在《礼记》中有记载,“五人以上长者必一席”,就是当五个人在这屋子里的时候,长者、德高望重者必须另坐在一个小席子上面,这就是主席一词的由来。英文不是这样,英文的“主席”说chairman,意思是椅子上的男人;我们是席子上面的男人。再比如说“席卷而逃”,也就是裹起来就逃跑,这些都跟我们早期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尽管两千年以来,我们改变了起居习惯,但我们的文化一直在延续,这就是证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