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嫉妒,哲人们对它有过很多深刻的论述。
斯宾诺莎说:“嫉妒是一种恨。”
巴尔扎克说:“嫉妒者所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更大,因为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会使他痛苦万分。”
雨果说:“凡是嫉妒的人都很残酷。”
一个被嫉妒烧昏了头的人,内心的痛苦肆虐奔涌,他恨不得自己的头颅就是一块陨石,好把别人深深地砸倒在地。
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对嫉妒都进行了抨击。但丁说它是“灾星”,培根称它是“恶魔”,希腊的安提斯德把它贬为“腐蚀剂”,我国诗人艾青比喻它为“心灵上的肿瘤”。
嫉妒是一种情感状态,是把强于自己的人看做为对自己的威胁,是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因而对他感到不悦,甚至产生愤怒、怨恨的紧张情绪。嫉妒可以模糊认识,使认识变窄。如果这种情绪不断地加强,会使自己的行为危害社会、危害他人,也危害自己。
一个人遇见上帝,上帝说:现在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一个愿望,但前提就是你的邻居会得到双份的报酬。那个人高兴不已。但他转念一想:如果我得到一份田产,那么我的邻居就会得到两份田产了;如果我要一箱金子,那么邻居就会得到两箱金子……他想来想去,总不知道该提出什么要求才好,但他实在不甘心被邻居白占便宜。最后,他一咬牙:“哎,你挖我一只眼珠吧。”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嫉妒心太强,嫉妒使其行为变得毫无理智,甚至表现为一种心理变态。
嫉妒者往往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凡事以自己的利益为重。鄙夷、诋毁、诽谤他人的成就,而自己又求而不得。这样的人自己做不出成绩,也不让别人有所得;自己是庸人,也不许别人施展才华;甚至会做出害人害己之事。
有一只老鹰常常嫉妒别的老鹰飞得比较高。于是,它找到猎人,对猎人说:“我希望你帮我把天空中高飞的老鹰射下来。”猎人说:“你要是提供一些羽毛,我就能把它们射下来。”于是,老鹰从自己的身上拔了几根羽毛给猎人,但猎人却没有射中其他的老鹰,它一次又一次地提供身上的羽毛,直到将身上的大部分羽毛都拔下来了。此时,它已丧失了飞行的能力。猎人转过身一把抓住它,它成了猎人的一顿美餐。
有人请教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心情不快呢?”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本身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就。”
嫉妒常潜藏在人们的内心中,而人们不承认自己在某种事情上有嫉妒产生,总是有意无意地掩盖它。结果使嫉妒者整天处在被揭露的焦灼不安的、备受折磨的痛苦中。
被嫉妒心所支配的人,没有进取的愿望和行动,他们对被嫉妒者每一次的成功都感到不舒服。因此,他们内心总是处于极度的压抑状态。嫉妒者总是把自己的心思用于窥探他人的“隐私”,整日寻找别人的挫折和失败。这种无谓的消耗,怎么能活得不累?易嫉妒者,长时间处在紧张的体验之中,结果积愤成疾,严重地损害了身心健康。
那么,该如何对嫉妒心进行调控呢?
首先要防止自私之心泛滥,从“小我”中解放出来。嫉妒心较强者总爱把自己放在与别人对立的位置上。他们目光短浅,气量狭小,似乎他人获得成就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为此,从“小我”中解放出来,拓宽眼界,正确对待社会,对待人生,理性地分析周围发生的事情,以“心底无私天地宽”来鞭策自己,能以对社会进步,对国家做贡献的角度看待他人和自己的进步,就会消除威胁感,达到抑制嫉妒心理的目的。
其次,要对自己有恰当的认识和评估。一个人对某人嫉妒时,总是为该人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所吸引,而自己在这方面恰恰处于劣势。所以,应该把注意力转向自身的优势上,在竞争中使心理重新得到平衡,这将有助于稳定紧张的情绪。
嫉妒,既不会使他人贫穷,更不会使自己富有,那又何必耿耿于怀呢?
当下的觉醒
消除嫉妒的折磨,最重要的是把嫉妒化为前进的动力。要通过努力,扬长避短,用锲而不舍的精神,缩小和赶上甚至超过对方。
人的一生何其短暂,用自己的努力对待每一天,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贫穷也罢,富有也罢,卑微也罢,显赫也罢,只要有一份美丽的心情,就比什么都富有。而能够拥有美丽心情的秘密只有一个,那就是少一分嫉妒,多一分宽容,这样,人就会显得坦然而恬静,温柔而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