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吃饭和又红又专

魅-生:清末民国伶人秘史 作者:杨二十四


舅舅把程长庚送进京师戏班学戏,长庚过上了集体生活。虽然已经学戏了,但他其实一点也不了解伶人。这个父亲不惜一切代价怕他堕入的职业,究竟是什么样子?他默默地对环境进行了一番观察。

戏班子里,台上台下的伶人反差太大了。台上似模似样的将相王侯,下了台就是点头哈腰唯唯诺诺的小脚色。台上口齿伶俐的小丑,下台后沉默寡言地蜷缩在一角。台下豪侠仗义的一条好汉,在台上竟然是个娇滴滴的小媳妇。

有二路角色演,在戏班算是混得还可以的。更多的,是一些上台就跑圆场、打旗子、翻跟头的人。这些人大多数都在壮年,每次下了台后,就一排蹲在门口用大海碗喝粥。喝完了匆匆离开,赶着去其他地方翻跟头。翻饿了,再喝粥。也不知是为了翻跟头而喝粥,还是为了喝粥而翻跟头,他们被叫做跑龙套的。

还有一些人,在后台管些杂事,平时谨小慎微,生怕做错事从此没有粥喝。据说他们以前也翻过跟头,现在翻不动了。又据说,一些跟他们同时代一起翻跟头的,没有分配到后台差事就自谋生路去了,不知所终。

也有些不一样的人。这些人衣着光鲜,风度翩翩。每次都演最后一场戏,晚来早走,坐着华丽的马车,不知去向。逢人很少攀谈,偶尔跟人点个头,被“点头”的人都是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时间长了,程长庚知道了,这些神气的人,都是当红的大腕明星,也叫头牌、挑班,大家都喊他们老板老板的。时间长了,程长庚又得知,这些人不住在戏班大下处,都住在戏班驻地附近的私人寓所中。

被“点头”的管服装的箱官告诉旁边的程长庚,他本人和蹲在那里喝粥的从左数第二个人,都是刚才坐马车走的那位老板的同门师兄,三人曾经在一起同窗学艺。箱官的眼里,闪着光。

程长庚偶尔也想一下自己的将来,究竟是蹲在门口喝粥还是坐着豪华的马车离去呢?

眼下,程长庚还不用考虑这么多。在舅父的相识、一位教他戏的师父的关照下,他只需要一门心思地学戏就好了。一些跟他差不多大的孩子,跟他一起学戏,相互之间称师兄弟。这些孩子在将来,谁坐马车,谁翻跟头呢?

学戏非常辛苦,挨打挨骂不在话下,但是只要戏台上有锣鼓响,倒也能到点就开饭。这点程长庚感到非常满足,在他这段不长的人生中,他已经饿怕了。吃饱肚子以后,程长庚觉得,命运似乎也开始掌握在自己手中,他甚至觉得自己要开始走运了。

江湖,就是人与人相处。戏班,就是最真实的江湖。

这是一个复杂的环境,是人群与利益的组合。管理人群、分配利益,这都需要“政治”作为调和手段。“政治”在广义上说,就是党派。自徽班进京开始,安徽人尤其是安庆人,在京城戏班中说了算,一直维持着乡党政治。程长庚非常幸运,他就是安徽安庆人。

“乡党”这种派系组织是先天条件,由于不可能在后天出现变故,其实是一种稳定的政治结构。但同时这种政治结构又是残酷的,籍贯成为很多非徽籍伶人不可逾越的政治鸿沟。万幸,未来的伶圣,一落生就根红苗正了。

但红出身,只能算一个契机,江湖的复杂性还体现在人情世故上。人多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事就变得复杂起来,这让程门家训彻底地发扬光大了。少年程长庚,不但根红苗正,而且自有一套祖传的为人处事标准,完全符合又红又专的特性。这样一来他就如鱼得水了,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人格魅力。

渐渐地,学艺过程中,挨打挨骂,很少轮到到程长庚身上。日子久了,他成了众师兄弟们学习的榜样、楷模,一种在少年人身上难得的素质——威信,逐渐树立起来。

这一时期,他做了什么具体事来实践程门家训,无需考较。“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有多难理解呢?无非是对长辈温良恭俭让,对平辈推心置腹,对后辈帮扶提携之类的人之常情。但是,能把人之常情当作人生信条来实践,就了不起了。

今日的百顺胡同程长庚的群体才华,让他展示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度。周围的人,都会给他一张和善的脸。就连一些开始时很冷漠的前辈,对他也逐渐另眼相看。他后来的人生中,处处遇到贵人,比起其他人,得到了更多长辈的提携、同辈的拥戴、晚辈的尊敬。

但是,这种其乐融融的局面,仅限于梨园行内部。在目前,仅仅局限在戏班驻地这方圆的几条街上。

这一带是北京伶人居所,戏班驻地扎堆的场所。附近几条街上非梨园行的买卖铺户,也都给伶人们一点关照和面子。但在偶尔离开这附近时,程长庚的世界就一下子冷酷了。

贩夫走卒见他衣帽齐整,开始都很客气。一旦得知他的伶人身份,都会有松了口气的表情,随后会展示出一种优越感。有些轻浮的,还会出言调戏。而“正人君子”,则会表现出冷漠的鄙视。

程长庚认识到,伶人身份是不可轻易示人的。这些冷眼、鄙视、轻贱,对成长中的程长庚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

随着对戏班驻地周围的观察,他进一步体会到了伶人是什么。

这里是一个热闹的所在,京城的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铁树斜街以南。这片区域由西向东排,分别是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

这就是程长庚生活和学习的地方,著名的娱乐一条街——八大胡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