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中华崛起老树新芽(5)

国学与新经济学:《大学》启示录 作者:李国旺


成功方向 掌握真相

有关世界本相(真相)的观点、理念、理论、精神,不仅是哲学家的思考对象,更是经济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考虑的范畴,还是成功学实践者的基本功。比如2010年4月中旬在苏州太湖边举办的第一届“投资总监20人论坛”上,对于投资理念,有些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认为无法坚持或者固定一种理念,因为基金的钱是持有人的,持有人因为是追求短期利益的,即使持有最好的投资标的,如果短期不见成效,在持有人赎回的压力下,基金经理也只能放弃。

因为对于世界本相的不同认识和定位,直接决定了人类对于外在环境的“格物”的方向与目标。所“格”之物不同,导致所致之“知”也不相同。人类不同个体、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不同知识结构与理论观点,必然导致对于外在世界不同的认识论及与世界相处的不同的方法论,由不同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组合而成的人生观也会因此不同。故本相论事实上是人类不同群体或者不同个体对于自己在已知和未知世界中的“定位”问题,这种定位问题如果联系到经济领域,就是对于价值判断的参考系统或者是参考点系统问题。不同的价值判断的参考点会给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机构、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思维之锚,因此也决定了不同个体对于成功的理解、对于成功的路径选择也不同。

“思维之锚”不仅决定了不同个体和群体间的价值判断标准存在差异,也会在语言习惯、行为习惯、风俗习惯上出现明显的差异,最为典型的抛锚现象,是人类个体对于饮食习惯的顽固依赖性。因此,中国古代圣贤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不出门,知天下”,如果天下的范围超过了其理解的周朝的范围,这句话的真理性就会打折。因为,不出门知天下的前提,是天下人的行为习惯、价值标准、思维习惯、价值观的共识或者共性最大化。由于存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对于外在事物或者人类行为的价值判断的差异,古代中国圣贤建筑于没有宗教差异基础上的封闭式思维习惯在现代社会就得进行必要的修正,因此在封建社会末期,顾炎武就提出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新认知观。老子对于认识世界的方法主要以内在直觉为主要渠道,但由于其直觉对象是基于共同的周朝礼教,存在共同的价值参考点,因此,在当时的天下范围内,是正确的。如果离开周朝“天下”的范围,不重新进行调查研究,对天下之事,不可能有切身感受。

因此,对于世界本相的认识与把握,包括了人类共性的即外在物质世界的判断,比如对于建筑于人类—自然界认识的科学,诺贝尔奖一般较少异议,但对于由于存在价值参考点差异的经济学、文学等建筑于人类价值判断基础上的奖项,就会引起争议。因此,对于经济领域的价值判断,虽然存在历史的周期性的认识,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公司甚至不同的产品由于其“成长性”不同,不大可能完全重复先进国家或者市场的价值标准。但先进国家或者市场的价值标准一旦形成人类共同的“思维之锚”时,就可能成为后进国家或者新兴市场价值分析的参考点。

毛泽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16字诀是唯物辩证法在研究事物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从现象看到本质,从结果看到原因,从偶然看到必然,从个别看到一般,从暂时看到永久,是毛泽东“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典型实践—认识论,从而实现真正的“明明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