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节 儒学成功路线图(8)

国学与新经济学:《大学》启示录 作者:李国旺


“天下平”:构建国际力量

“天下平”包括国际宏观政策的协调、国际军事同盟、外交关系的建立与协调等,主要为国际资本的力量动作制度、规范与形式等与当时的环境协调,不仅当事国家和平发展,其他国家也得到和平的红利。

佛教认为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见性救世,才能普度众生,达成佛学意义上的“平天下”(见图50)。

道家认为,平天下是不得已的行为,最好采取和平的方法去实现:“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即使大国崛起,也得保持谦虚的心态,照顾、帮助天下其他落后的国家和贫困的人民,在我们国力允许的条件下,要贡献我们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文化力量,向世界输出价值标准、道德标准,为人类做贡献。即使已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仍然要谦虚谨慎:“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见图51)

儒家平天下的理想,寄托在《大同书》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见图52)

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已经建立了以人的道德、精神、情感为基础的行为处世的力量模型,这是一种既讲究生产效率也讲究情感与道德协调发展的力量。由于古代中国生产力发展不足、分工体系不完善,完整的力量模型在后世却由于一些小儒无法理解先哲的大格局而走向“修身”的道德文章,从而与西方文化分离形成重义与重利两个极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