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医中药对世界科学的贡献(5)

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作者:王明辉


 

三、《神农本草经》

本书共分三卷,收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除去重复的实际是中药三百四十七种(其中植物药二百三十九种、动物药六十五种、矿物药四十三种)。本书汇集了古时至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分别用四气(升降浮沉)五味(辛甘酸苦咸)概括药物的性能和作用,根据有毒和无毒而将药物分成益气、补虚、除邪等上、中、下三类;创立了方剂的有关配伍方法;对于药物的炮制、贮藏方法和经验也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虽其中也有某些错误的地方,但有关经验的总结却奠定了中药药物学的理论基础。

四、《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难经》等经典的医药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的医疗实践,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了“辨证论治”的诊疗法则,创立了许多宝贵的诊治方法,总结发展成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伟大著作。后人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共十六卷。

《伤寒论》共总结治法三百九十七种,治方一百一十三个,反复论述了随着病情证候变化而改变治疗方法的原则和标准:该书包括多种热性病证,并将这些病证按“六经”归纳为六大类型,还说明了六型病症的传变关系。此外,还用“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来分析病情,如书中所总结的三阳证(太阳、阳明、少阳)多属热证、实证、阳证;三阴证(太阴、少阴、厥阴)多属寒证、虚证、阴证。总之,张仲景运用了六经、八纲,在辨证用药上都有了明确的主证、主脉和准则,为后代医生的诊治树立了规范。

《金匮要略》共分二十五篇,收载治方二百六十二个。其特点是,病证分类简明,诊断确切简要。在发病的原因上,指出了一切病证,不外乎由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如饮食、劳倦、房事等)三种病因所引起;在诊断上提出了观察颜色、闻听声音和切摸脉象等具体方法;在治疗上总结了早防、早治等预防医学的经验。此外,书中还叙述妇女孕育及分娩前后的疾病,并记录急救用吹鼻取嚏,吊死、淹死时用人工呼吸法,食物中毒时用催吐、泻下法等宝贵的医疗经验。

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由于前人创造性的努力,故不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医疗实践,至东汉时已确立了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这些都为以后中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