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北美听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纽约有一个在中餐馆打工的东北大汉,一天下班,在一小巷遇到一个黑人持刀抢劫,这哥儿们一声怒吼:Want money? NoneWant life? OneSmall like, 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ur to see see用中文说就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小样儿的,我给你点颜色瞧瞧。那黑人居然听懂了,扔下刀子抱头鼠窜。
随着跨国公司纷纷进驻中国,由于外资公司有相对比较严格的管理模式,给人感觉较为公平,加上一般外资公司的薪水较高,外资公司在培训方面投入的资源也比较多,而且能把生意做到中国的外资企业,一般在国际上都是比较有地位的,经验也很值钱。因此外资公司已经成了很多有志之士的首选。但想进跨国公司或者外资公司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外语面试。
说到外语,很多人又爱又恨,基本上都是从小学就开始学外语的,一直学到大学毕业,可是出了国,到餐厅点菜都不行,很多人把这归咎于中国的教学体制。从小就学语法、背生词,很少有开口的机会。虽然四级、六级都考了高分,但是口语却很差,我们把这种英语成为哑巴英语。汉语是象形文字体系的语言和字母文字共通之处很少也是个原因。
跨国公司虽然专注于中国市场,但对语言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所以想进入跨国公司或者外资企业,口语不好是很难通过面试的。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英语的学习,环境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要敢说。如果没有语言环境,学习英语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且都很难说得好。记得我到北美的第二天路过一个快餐店,我当时特别喜欢吃辣鸡翅,但是不知道怎么点,于是指着图片上的辣翅对服务员比比划划,只会说“Yes”“No”,结果服务员给我端来一份辣翅套餐,那时没多少钱,只想吃俩辣翅解解馋,结果却买了份很贵的套餐,很是心痛,这也是很难忘的一次经历。那时我才知道,我学的英语什么都不是。
语言这东西,如果不是母语,很难学得地道。学习语言,关键在于要学会表达,尽量使用地道的表达方式,不用过分追求语音语调,语音语调想要正宗是很难的。就像洋人学中文,学得再像,只要一开口,我们也知道他是“老外”。印度人说英语,语音语调十分奇怪,听起来非常刺耳,但是因为表达地道,老外都说印度人说得很好。
在美国有很多来自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的保姆,她们的母语是西班牙语或者葡萄牙语,词汇量只有七八百,但她们说起英文来好像一点障碍都没有。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词汇量至少在3500,通过六级考试的词汇量至少在6000,通过托福、雅思的,词汇量大约在8000以上,通过GRE的词汇量基本在15000左右。为什么口语还会输给那些只有七八百单词量的保姆呢?我总结最大的原因,除了语系差异外,就是平时不敢说,说错了怕人家笑话,或者被人家笑话了以后就不敢说了。我在北美工作过的很多公司都只有我一个中国人,我平时聊天、开会说错了,都有人善意地告诉我正确说法,我非常感谢他们,他们让我的英语突飞猛进。我希望所有在学英语的中国人,不要怕羞,只管说。
我在给中国人进行英文面试的时候,发现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总要经过这样的步骤:先用中文组织答案,再翻译成英文。于是磕磕绊绊,结结巴巴。
语言表达得不顺,别人不会认为:因为这语言不是你的母语,所以你表达得不好。你给人的第一感觉肯定是:这个人笨!
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提高英语水平吗?没有!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提高面试英语水平吗?有!
那些学中文的老外,无论学得多好,只要叫他聊三国,聊水浒,没有一个不露馅的。但如果他们说起相声来,还真的能以假乱真,为什么?因为他们对一个段子做了无数次练习!先编排好段子,经过多次练习,我们也有机会“以假乱真”。所以关键在于了解面试流程,前面说过,一个小时的面试至少要说半小时话,剩下15分钟的话是可能要说的,几乎只有15分钟需要现场发挥的。你只需要在前15分钟给人“这家伙英文还不错”的第一印象,后面就算露了马脚,也已经把竞争者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了。
记得我第一个收费的学生来自福建长乐,我刚开始业余讲面试的时候基本都是免费的,一来满足自己好为人师的愿望,二来看到别人找到工作的高兴劲,我也替他们开心。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来,甚至三更半夜都有人从澳大利亚打电话向我请教。业余时间几乎被全部占用,严重干扰了休息和家庭生活,太太非常不满。有个朋友建议我:不如象征性收费,这样可以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隔绝只是想蹭免费资源的人。那个学生是第一个愿意付费的,他连中文都说不清楚,更何况英文。住的地方离我家好几十公里,感念他的诚心,我每次都到地铁站去接他来我家上课,经过短期培训,加上他非常刻苦训练,很快找到了一份政府工作,他开心极了。以后每次我演讲他都来帮我站台。
不是母语的语言没有别的技巧,关键是敢说、多说、哪怕乱说!
面试是一场双赢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