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有关系没关系(1)

中国式关系 作者:浮石


从离开娘胎开始、人跟人便有了关系、比如说母(父)子(女)关系。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关系就更多了。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交织的网络之中、人离不开关系、就像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秧。另外一说、一个人社会关系之和的大小、与他的能耐、成就、行业地位、影响力、话语权成正比。社会关系之和虽然很难用精确的数字来统计、却可以很明显地被感知、比如说、不管他在不在场、他是否被人提及?别人是否以认识他为荣?再比如说、在他离开人世、盖棺定论的时候、为其举办追悼会的级别怎样?参加的人数多不多?被关注、被议论的程度是不是很高、很持久?这一些、都是一个人社会关系怎么样的评判因素。

按照我粗浅的学识修养和狭隘的生活经验、我是没有勇气和资格从理论的高度、谈论社会学意义上的关系的。我觉得、按照当下的话语环境、任何单个定义都很难概括关系的全貌。

我们知道、关系首先是被人亲身感受到的一种存在、诸如在家庭关系中、就有父(母)子(女)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等等、这是一种天生的渊源、或靠姻缘而建立;在社会关系中、关系就更加庞杂了、有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等、这是一种后天的缘分。这是按关系的形成方式所作的划分。

还有一种划分是根据功能来的、比如有人将关系分为情感关系和利用关系。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在实际生活中、 这两者往往是相互混杂、难以分清的、比如我们就常常听到你利用了我的感情之类的话。

总之、关系是一个含义丰富多彩的词、文字解释往往挂一漏万、远远不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亲身感受的那么多、那么复杂。

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原本互相之间并不认识的人、需要由一般而变得特殊、由疏远而变得亲密、怎么办?这就需要在两个人之中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以便经常沟通与往来。所以、我倾向于把关系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进行理解、也就是说、所谓关系无非是利用个人所拥有的人际资源、来谋求政治或经济上的利益与好处、 它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交往的互动过程、需要年年搞、月月搞、天天搞。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地找关系、托关系、拉关系、攀关系的过程、简称搞关系。生命在于运动、关系在于运作。有段时间有个口号、干脆就说关系是生产力。不搞、关系不能无中生有;不搞、有关系也可以变得没关系。其实、不要担心大家不会搞关系、因为搞关系对于彼此来说都有好处、如果只对一方有好处、这关系就搞不起来、就是搞起来了、也会很短命、最多叫一次性消费。

社会生活中的关系是怎么发生的呢?举例来说、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万事不求人是不可能的、即使贵为皇帝、也都有求人帮助的时候、都要与人发生关系。比如说、他既要依赖文臣武将、也离不开皇亲国戚、太监后宫。这些关系还常常搅到一起、不仅令皇帝老子脑袋大、甚至有可能还会让他的脑袋搬家。

老百姓的事更是如此。今天、张三因为一件事自己办不了、找到了李四、如果李四能直接帮助张三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就完成了、剩下来的便是张三对李四的感谢。张三不感谢李四也行、但算欠李四一份人情、下次李四有事求到张三、张三就得办、算是还了这份人情、求得了一种需求平衡和公平。但是、如果张三找李四、李四为能力所限不能直接帮助、 就得动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去找王老五、 于是就开始了一个新的接力过程、直到让张三的那件事有了一个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张三需要感谢的、除了李四、还有王老五、或由李四代为感谢。社会学家费孝通说、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个观点跟上个世纪一首著名的朦胧诗有异妙同工之妙、那首题目叫“生活”的诗只有一个字——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