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No.1误区--留学申请的迷雾(1)

太傻十日谈 作者:陶谦


当一个人学会独立思考和反思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他会有机会跨出留学最大的误区――模仿。

周一晚上七点,我提前十分钟到了约定的谈话地点,国贸星巴克。

我在星巴克转了一圈,很容易就找到了我的目标――太傻,他正坐在角落里的沙发上翻阅杂志。现在回想起来,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两个从未见过面的人,居然毫不费力地找到了对方。当时,我几乎毫不怀疑那就是太傻。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太傻是否有能力帮我改变现状并未抱太大的希望。如果从这次谈话中我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帮助,那就全当是普通的聊天好了。至少借这次机会,也算是一睹坛主的庐山真面目了。

毕竟,我做留学版的版主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其间自己有两次完整的申请经验,同时又在一家世界顶尖的公司工作了一年多,遇到了无数的留学申请人,也见过了很多的牛人并和他们谈过话,我一向比较自信地认为,真正能够帮助我和指导我的人真的不多了。以往当我虚心地去请教别人的时候,结果都不约而同地成了我反客为主,给了对方很多建议。而在同几个顶着留学专家头衔的人谈话和曾经参加的一些留学讲座中,更是觉得异常的乏味和无聊――这些竭力吹嘘的培训课程和留学咨询或者中介,要么搬弄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概念(比如3C法则,SWOT原理),要么就是极力吹嘘一些所谓的案例――对此我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当然,我也在不断地提醒自己:如果我真的什么都懂的话,就不会在这个阶段感到困惑和迫切需要帮助了,也不会主动和太傻联系。现在的我正处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今天的谈话,如果能帮助我确定未来是不是该继续准备留学申请,我就应该感到很满足了。就是怀着这样矛盾的心态,我坐到了太傻的对面。

闲聊了几分钟,我们开始进入正题。

“Jim,我们的时间都很宝贵,为了充分地利用时间,我想我们需要制定几条简单的规则。所以,刚才在等你的时候,我随便写了些东西,你看看。”

他把一张便签递给我,上面写着几条简单的谈话规则:

☆ 不要在意身份的问题,就当成随便的聊天好了。

☆ 实话实说,不要有任何顾虑。

☆ 尽量简短,不要怀疑对方的理解能力。

“我喜欢这样的方式,”我说,“而且我可以做到,那么我们开始吧。”

“好吧。”太傻说,“首先,你告诉我,你这次和我谈话,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

“我想知道,”我说,“在两次留学申请失败之后,我到底应不应该在今年继续申请 ”

太傻笑着说:“你以前是做版主的。要是有人问你同样的问题,你会怎样回答呢 ”

“我会反问他,”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要是你继续申请,你会在哪些地方做和以前不一样的事情呢?或者,你会在什么方面改进呢 ”

“那么对方一般都会怎么回答呢 ”太傻接着问。

我想了想,“他们会谈到自己以前申请中犯的一些小错误,比如材料寄的时间迟了,或者没有对教授的某一封信及时回复,或者自己把选校的范围定得太狭窄,等等。其实,这些都是非常事务性的细节,就算这个申请者下次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也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说实话,我在留学领域这么久了,大部分人申请,或者说绝大部分人申请都是在碰运气,也许他下次改进了一些方面,比如和教授交流积极了一些,碰巧一个教授对他有好感,于是他被录取了,之后他会给每一个人传授经验,说沟通是申请中最重要的环节,说不定会有一篇文章出来,标题叫做《我的套磁经验》。但是事实上,每年留学申请有很多人成功了,也有很多人失败了,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过是在碰运气罢了,运气好的,被录取了,运气不好的就什么都没有拿到。一个人在留学申请失败后,往往会很虚心地总结经验,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明白为什么留学失败了,他们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分关注一些细节而把最重要的东西给丢失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