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宁静无以致远

儒家修身九讲 作者:方朝晖


在生活节奏加快、工作非常忙碌的日子里,有时候,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心很躁,情绪不宁。有些日子,心中牵挂的事多了,一个人走在路上感到筋疲力尽,精神耗竭。有时候心里烦,借上网浏览帖子逃避现实,结果上网后总是下不来。在网上耗费的时间越多,心境越是不好。这时候,一旦我意识到这是心境不好的表现,必须用静坐来克服,就会打开定时小闹钟,认真地坐在靠椅上开始静坐。

有时候,当我闭上双眼,感觉自己的心很乱,思绪在不断翻腾。几分钟过去了,似乎一点收获没有。于是开始调整。我告诉自己:不能让这件事再扰乱我的心境,把它忘了吧。但是紧接着另一件事又浮上心头,占据着我的心灵,干扰我的心境。于是我告诫自己:静坐时必须忘记一切烦恼,要让自己的心进入到一个彻底脱离一切干扰的状态。不一会,闹钟响了。我感觉这次静坐效果不够好,于是按下闹钟,继续新一轮静坐。这次静坐中,我憋足了劲,用全部精力来收敛精神,从头到尾把握一根弦:静心。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我感到心绪平静

多了。闹钟再次响起,我感觉还不过瘾,于是又静坐了一轮。

多年来,我经常通过静坐的方式来平和自己的心境。必要时,会连续进行好几轮静坐。有时为了静心,我想象自己一个人在无边的旷地上,独自面对上苍,仿佛天地间只有我一人,我也彻底融入宇宙。这时,我的肉体和灵魂,我的一切的一切,都与无边的宇宙合而为一。我忽然发现,多日来困扰我的所有烦恼,顷刻间烟消云散,忽觉平日的我是多么的渺小;同时,我感觉自己一下子变得无比伟大,巍然挺立在宇宙间,人世间再可怕的力量,也不足以对我构成任何伤害。我发现,越是能最大限度地把生活烦恼遗忘,此心就越容易宁静。

静坐绝不能无所事事,而是一个痛苦的“向内用力”的过程。静坐的成效大小,取决于在静坐前的心理准备;也取决于静坐时从主观意念上对自己的克制;更取决于静坐时对自己的主观要求,有时要时刻把握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静心。闭上你的双眼,看看你的心是否安静、能否安静。静坐前的准备越充分,静坐时主观向内用力越强烈,成效也越大。当然,静坐的成效远不限于静心。南宋学者李侗(1093—1163)等人主张“半日读书、半日静坐”,想必体会十分丰富。

记得有一次静坐刚开始,衣服口袋里的手机突然震动了两下 —我收到了信息。我在心里说:“等静坐完再看。”于是接下来的五分钟,我一直在与掏口袋的欲望斗争,心里反复猜是谁发来的,找我什么事。静坐的末阶段,我没有感到心灵的安定,反而无比沮丧,因为我发现自己的意志力微薄到克制如此简单的欲望都很困难。同时惊恐地发现自己有很多类似毛病:不管手机有没有反应,每隔半小时就忍不住拿出来看一下,有时如果没收到信息还会重览一遍收件箱和发件箱。每次开电脑都会登录的 QQ和校内网,每次坐到书桌前就一定要听MP3。甚至站到自动取款机前都会恋恋不舍想把所有功能全试一遍,我对任何能让我暂时回避当下现状的东西都产生了依赖感。多么遗憾,那些本该拓展我视野的东西正在消耗我的时间,束缚我的生活和思想。

这样才有了我摆脱这些依赖性的小小计划。

也许对于我来说,静坐最大的作用就是促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过错,来达到内心的纯净,即所谓“向内用力”。在静坐过程中,我所发现的问题既有这样由实物带来的,也有非物质性的心灵的焦灼、迷茫等等。克服外物造成的问题可以有具体的措施和目标,克服心浮气躁的问题却难制定具象化的衡量标准。静坐不但让我看清自我,对于后一类问题,它也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让心灵在冥想中归于宁静。安抚心灵不是教我们无欲无求,它只是教我们不要盲目地追求,不学舌、不跟风。就像江南水乡的青石板路,遇到脚步虚浮的行人就滑他一下,提醒他别忘了看看风景,回首一下来时的路,才可更加愉悦地前进。

毫无疑问,静坐时的“向心用力”是“慎独”的一种。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菜根谭》),这是古代修炼者在某个瞬间的静坐体会。一个人白天可能没时间面对自我,或者没有勇气面对自我,到了晚上,一个人独自静坐、独自面对时,可能会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夜深人静、独自静坐到一定的时候,生命中丑陋的东西,心理世界中羞于被他人知道的东西,统统涌现出来。想到终于能认识和直面自己的缺点,而不再千方百计遮掩,不免获得一丝安慰。但是马上又发现,这些自己灵魂中丑陋的东西是多年积习养成,非一朝一夕可除,不能保证日后不再犯。这时不禁打了个寒噤。想到自己还有可能日后在别人面前遮掩自己,一错再错,想到自己这么无能,就是控制不了自己,不禁惭愧难当。最终能走到什么样的地步,完全取决于“慎独”的功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