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节:水谷精气是后天生存之本--节饮食(1)

养生的智慧 作者:樊正伦


第二章 水谷精气是后天生存之本--节饮食

后天的水谷精气是人的生存之本

人一出生,就从父母那里得到先天的真气,这先天的真气是靠后天的水谷精气来维持的,不以食物加以补充的话,人只能维持7天的生命。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妈妈在保护着他,这时,我们的身体是九窍不通一窍通,这一窍就是肚脐跟妈妈通着。一旦落生,就会变成一窍不通九窍通,肚脐不通了。我们人体所有的窍节和自然构成了一种相互关联的属性。而在这种九窍中最重要的一窍是什么呢?就是口。

吃饭是人类的第一等大事,所以孔子说:"饮食男女者,人之大欲也。"就是吃饭是每一个人,只要生下来以后,先天就存在着一种本能。吃饭这个问题,是我们在人生中得以生存成长的基础。

我们人一出生,爸爸妈妈给了我们先天之气,就是我们说的元气或者说真气。这先天之气贯穿在整个人的生命中,但是,如果七天之内没有后天水谷之精气的维持,先天之气就用完了,用完了人就死了。所以,这个元气是靠不断的水谷之精微来维持的,任何一个民族都离不开饮食。中医认为,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除去爸爸妈妈给你的先天之气以外,就不断地需要用后天的食物来加以补充。

筷子和刀叉的区别反映了中西饮食习惯的不同

我们现在很多书上讲的西方人研究什么食物里有什么成分,含多少维生素、含多少蛋白质等等。那我们中国人到底该怎么进行饮食养生呢?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靠的是我们的中医,靠的是我们中国特有的饮食结构。

饮食是维持生命的基础,但这不是简简单单地摄入,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饮食结构更合理是养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饮食习惯上,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特点,西方人有西方人的习惯,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很多书上讲的西方人研究什么食物里有什么成分,含多少维生素、含多少蛋白质等等。那我们中国人到底该怎么进行饮食养生呢?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在西方医学没有进来之前,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的中医,靠的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要讲吃饭的话,我们来看看中国人的习惯和西方人有什么不同。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吃饭用一只手,西方人不是,老外在吃饭时得用两只手,一只手拿刀子,一只手拿叉子或者一只手拿刀子,一只手拿勺子,反正他总之两手得左右并用。我们中国人用一只手就可以完成,我们创造了筷子,用它来吃饭。筷子是什么?是两根棍儿,这两根棍儿实际上就反映了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即"一阴一阳谓之道"的理念。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家都知道,一根筷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一根筷子只能扎,两根筷子给你的时候是合二而一,叫做一双。老子讲:道生一,这就是一,叫做一双;你吃饭的时候,要用筷子夹东西,这时筷子就得一分为二了,此为一生二;还有二生三,什么叫三呢?一阴一阳谓之道,一个动一个不动,动者为阳,静者为阴,这就是三的状态,如果你进入三的状态的时候,无论是芹菜、韭菜还是花生米,全都能夹起来。三生万物,有的人使筷子是上边动,下边不动,有的人是下面动,上边不动,这都是可以的,但如果你两根筷子一齐动,那你肯定夹不起来。

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中国人不是,中国人看到这面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那面,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

所以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和西方祖先是不一样的。我们通过我们祖先的事迹传说可以知道,有神农尝百草,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我们中华民族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民族。而西方呢,他们的祖先是游牧民族,是以肉食物为主的民族,所以我们看大叉子把那羊一叉,火上一烤,小刀子一削,小叉子一叉,就吃了。

膏粱厚味会导致糖尿病等富贵病

高血压、糖尿病在中国古代是富贵病,是财主和皇上才能得的病。《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什么叫"膏粱之变"呢?就是你老吃那膏粱厚味,如果吃这些东西吃得太多了,你就该长"大疔"了,就是长疮了。糖尿病后期不都是那个溃疡吗?实质上这就是中国最早对糖尿病的记载。

这种饮食工具的差别就反映了我们东方人和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是不一样的。西方人因为几千年就是以肉食食物为主,所以他们消化肉食的能力比我们东方人强得多。我们东方人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就像前面论述的,我们如果用那刀子叉子,要想把芹菜、韭菜叉起来是很困难的,而咱们中国人用筷子,芹菜、韭菜全能很容易地夹起来。因此,我们说东方人的食物和饮食习惯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而西方是以肉食为主的。但是,现在我们的饮食出现了很多问题,那现在问题出在哪儿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来到,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我们现在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食物的肚子,老去对付那牛排、鸡腿这些食物,当经常食用这类食物,脾胃是代谢运化不了的,这个时候,它就在体内存积起来了。因此,我们现在的代谢病、糖尿病才有这么多,这跟饮食习惯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