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文
因为知道我自学心理学,一位朋友请我帮忙为她“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工作会很痛苦”找到对应的病症名称,以便在自己的择业问题上求得父母的理解。我向她解释,这根本算不上是病,她说她明白,只是这样向父母解释更容易。
我苦笑,我们的生存环境和价值观念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以至于把中国的子女逼到只有给自己的身上贴个疾病的标签,才能暂时求得父母的同情或认可,把中国的父母逼到了宁愿接受子女的“任性”是一种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也不愿接受子女拥有个性和自主选择。
后来,我诚心向她推荐了《请理解我》,我不知道这本书后来在帮她理解自己和让父母理解她的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总之最后的结局是父母向她妥协了。
1913年,荣格在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对个性起决定作用的两种心理态度:内倾和外倾。7年后,他又在《心理类型》一书中作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四种基础心理功能:思想、情感、感觉、直觉。
20世纪中叶,美国人伊莎贝拉·迈尔斯偶然翻起了风尘已久的《心理类型》。随后她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布里格思在荣格学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判断和知觉两种类型,设计出一份鉴别不同人格的问卷调查表,这便是后来风靡全美乃至欧洲的《迈尔斯-布里格思个性分析指标》,简称MBTI。
1956年,一个INTP型的年轻人,毕业5年的研究生,校园辅导员结识了暮年的伊莎贝拉·迈尔斯,从此开始长达四十多年的MBTI研究,并最终将该理论完善为一本详尽的著作。这个年轻人名叫大卫·凯尔西,而这本书便是《请理解我》。
那么,《请理解我》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请理解我》全书共9个章节。2个章节用来阐述MBTI理论提出的背景和基本原理。在读过前两章之后,你完全可以跳跃式的直接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因为接下来的4个章节就像主干上生发出的四个平行枝节,分别介绍了“技艺者”、“护卫者”、“理想主义者”、“理性者”及其下具体16种角色变体的特点。了解自己所属的性格类型,以及其他性格类型者与你的异同,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验证猜测和推断,这是一个有趣的体验。而本书最后3章,则分别从“择偶”、“为人父母之道”和“如何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三个角度给予我们指导。
与很多人对心理学书籍的预期不同,《请理解我》要告诉你的并不是如何疗愈自我,而是如何发现自我。正像我开篇所提到的朋友所经历的一样,这个过程真实而温暖。
心理学在诞生早期曾经仅仅被视为治疗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工具。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进入探讨如何把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使人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对社会有益的领域。
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吟诵的美妙诗句:“最重要的是,做一个真实的自我/无论白天黑夜,一定要谨记遵循/如此方可不会对人和人虚情假意。”卡尔·罗杰斯,马丁?塞利格曼等20世纪的人本主义与积极心理学大师们都相信“做一个真实的自我”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命题和目标之一。我想,迈尔斯母女与大卫·凯尔西所做的,与这一目标殊途却恰恰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