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这四种截然不同的气质--统一且与生俱来--的概念曾经在20世纪行为科学领域引出了两种主要的观点。其一就是被称为行为动机层次论的需求层次理论。作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类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先从最低层的生理需求(吃饭、穿衣、居所)开始,接着则是安全需求(安全感、防护、保障),然后是社会需求(爱、友谊、归属感),最后才是自尊的需求(评价自我、自我价值、骄傲感)。我们当中的一些人--他认为这样的人并不是很多--最终能够达到他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高度,并从而不再受到基本生理需求、安全、归属感以及自尊等低一级需求的驱使。在马斯洛看来,人们生活的最终目标似乎就是为了获得彻悟、开明且自我实现的人格。他暗示道,那些没有实现这一目标的人心中必然存在着一种潜在的自我实现的渴望,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这种渴望就会演变为一种成熟的驱动力爆发出来。
因此,在正常的个人发展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对生活做出一些相应的安排,从而满足我们的生存、安全以及社会交往的需求,然后再将兴趣转向实现自尊--这样的说法固然是有其一定的道理。
不过,与此同时,气质理论也规劝我们:应当博采众家之长,而不能偏听马斯洛一家之言。原因很简单,如果人与人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异,与生俱来的天性使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需求和倾向性,那么,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马斯洛所设想的那样,会将实现“自我实现”这一目标当成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更甚者,他们也许对马斯洛所列出的绝大多数需求都不感兴趣。当然,在所有人都必须实现自尊的需求这一点上,马斯洛是正确的。然而,正如现实所展示的那样,许多人都将自尊建立在完全不同于马斯洛层次理论的其他基础之上。只有具备某种特殊气质的人--迈尔斯所属于的NF型人--才会关注自我实现,才会对发现真正的自我感兴趣,并从而依据自己实现这一目标的程度做出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