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苏东坡效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

每天懂一点经典心理学 作者:江乐兴


第二年,小男孩在父亲的陪伴下去了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父亲又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安徒生是一位伟大的童话作家,可他是一位鞋匠的儿子,他曾经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小男孩叫伊东·布拉格,他的父亲是一位水手,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虽然家境贫穷,但伊东·布拉格凭借努力,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

20年后,伊东·布拉格在回忆童年时光时说:“那时我家很穷,父母都靠出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

一个人难以认识自己,有时候是因为受到了客观环境的影响。一个生活在贫穷中的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命运是卑微的,认为自己是永无出头之日的,于是他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这种不良心理又会影响他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这样他就很容易迷失自己。

伊东·布拉格的父亲是明智的,他懂得用伟大的成功者来激励孩子,让孩子懂得了“不能因贫穷而自卑”的道理,也让我们明白:人最大的劣势不在客观的物质条件,而在自己的内心世界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人一旦没有了自知之明,就容易因贫穷而失去自信,丧失进取之心,就容易陷入悲观沮丧的情绪,这才是最可怕的劣势。

尼采曾经说过:“贫穷的人没有权利悲观。”因为贫穷可能是与生俱来的,那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就像我们不能选择生命的形式一样,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生命的内容,让生命变得饱满而充实,这就需要首先认清自己的优缺点,以饱满的斗志去积极进取。

启示2:通过别人来充分认识自己

“认识自我”一直是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一个难题。中国有句成语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腊戴尔波伊神托所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五个醒目大字,这都充分表明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然而认识自我并非单纯靠自己,有时候借助别人来认识自己,往往更为客观、公正。不是有句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

“旁观者清”,通过别人来充分认识自己,就是从他人看我们的眼神、对我们说话的语气、态度中来了解自己言行的对错和自己的社会处境,从而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此来完善自我,达到目标。

(1)开放自我,积极与人交往

想象一下,一个人离群索居,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就不可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也就很难从自己接触到的那些人身上来认识自己。因此,想要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首先就要开放自己,积极与人交往。与越多的人交往,就越容易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当然,这里的开放自己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自己的隐私自然不能公之于众。同时还有一个地点和对象的问题,比如,你在大街上当众披露个人的隐私,别人一定会认为你有毛病;如果你对喜欢搬弄是非、喜欢闲言碎语的人开放自己,别人可能会把你的事情张扬出去。因此,应该向那些自己信得过的、知道对方情况的朋友开放自己,吐露自己的心声,从对方倾听的态度上来判断他对你的态度和评价。

(2)细心观察,通过别人的态度来认识自己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既是虚心的表现,也是充分认识自己的有效途径。这就是说要把别人的态度当做一面心理镜子来认识自己。就像心理学家柯里所说:“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作为镜子,都能照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别人是亲近你,还是疏远你,别人是肯定你,还是否定你,别人是尊重你,还是怠慢你,很容易从别人对你的态度上反映出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