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秘密3:热门基金有风险:基金“好卖不好做”(2)

明明白白买基金:透析基金背后的30个秘密 作者:吴敏


基金则不一样。市场在变化,经济周期在变化,每发一只新基金都是一次新的尝试。那么,下馆子的方法显然不能用在这里。

但影响投资者行为的因素却与下馆子是类似的,即市场是否体现出“赚钱效应”。很多投资者在看到此前的投资者在市场中赚到很多钱之后,会受到影响而入市。大部分投资者习惯的是“跟随”而不是“发现”。

比如2009年上半年,指数基金的业绩显著,随后发行的指数基金规模也越来越大。

这样的情形也不只是发生在基金上面。从历史数据看,新基金的募集资金规模基本与股市的热度相关,即股市处于低点的时期,新基金的募集规模也处于低点,股市达到高点的同时,新基金募集规模也处于高位。A股的开户数上也存在类似的情形。

图1-3显示了开户数的变化与当月偏股基金的平均发行规模的变化(2008年1月~2009年3月)。

图1-4月末估值点位与当月偏股基金的平均发行规模

在我国香港市场的情况也类似,2007年香港市场的基金销售也创下历史性的记录。当年香港基金销售总额为亿美元,其中净额亿美元,较2006年分别上升及,创历史新高。

从基金开户数上看,国内的基金开户数从2006 年初的145 万户迅速增长到2007年11 月底的2533 万户,开户数增加了约16倍,远远超过股票指数的涨幅。其中,85%的账户是2007 年新增账户,95%是2006 年后新增账户。

基金发售和投资时机的倒挂,不仅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存在,在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上也存在。可见,中外投资者的习性都是如此,人性中的弱点并不容易改变。

2.市场狂热之时,很难听到质疑声

次贷危机来临时,危机的蔓延似乎就是一夜之间的事。很多人质问,专家和媒体哪里去了?为什么他们没有起到预警的作用? 而对于国内的投资人而言,真正的预警者似乎也不存在。

在2007年末的市场中,真正意识到市场崩溃在即的人少之又少,而对于基金发行的狂热提出批评的意见也并不多见,至少没有形成一股真正的“意见”。

其实这种局面也容易理解。媒体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只是反映客观环境,媒体对于客观环境的筛选,很多时候要依靠在各个行业有专长的人物。就像优秀的证券记者也要请教分析师一样,在大多数分析师仍然看多市场的时候,媒体很难发出与市场基调完全不一致的声音,即使有这样的声音,也会很快被淹没在一片唱多的声音之中。

比如,我们在前面说到的一个规律:某一类基金销售火爆,其业绩可能表现很差;而基金发售难以为继,最后的业绩却很好。即使很多人看到了这一点,在上涨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很多投资者仍然会倾向于继续买进。

另一方面,能有真知灼见的人并不多。从笔者采访过的基金经理来看,几乎没有基金经理在2007年10月份的下跌开始时预料到这是一次漫长下跌的开始;从数据看,将仓位降至底限的基金最早出现的时间也已经是2008年3月份了,大部分被称为“减仓果断”的基金经理是在2008年4~5月份完成减仓过程的。

对于媒体来说,还有一种情况是他们不得不有所顾虑的。大多数财经媒体至今仍然避免作出非此即彼的论断,即使他们对于泡沫表示担忧,也同样会允许多空双方各种不同的声音同时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倾向于作出是非论断的风险成本过高。

这样一种局面使得投资者仍然需要根据自己的判断来作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那些预警的人所发表言论的影响力。

3.基金公司在助推“狂热”

答案可以说是。基金公司要赚钱,难免为了多赚三五斗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推上一把,虽然很多公司是“有节制的”。

在2008年专户理财业务正式开展以来,国内基金公司的盈利来源基本只有一种:收取管理费。其余的非公募业务,比如社保和年金,基金公司手中的规模并不大。

收取管理费度日的一个特点是,管理费的多少与基金公司管理资产的规模直接相关,基金公司很难拒绝公司整体规模的增长,虽然他们会在个别基金上设置限制,不过一般来说,这种操作方式是另有所图的。

一些投资者可能会指出,在市场狂热的时候不限制规模,最终基金的业绩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基金的规模。这个逻辑是没有错的,但是公募基金业绩的评价方式更多地从相对业绩出发,即在同业中的位置、与业绩比较基准和大盘的相对业绩。

有一种不好的情况是,基金公司收取管理费的方式是逐日结算的。即将或者的年管理费分摊到每一个交易日,然后按照当日的规模来结算管理费。而在私募基金中,管理费的结算一般是以月为周期的。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这种结算方式有个什么好处呢?

用数字来说明。2007年,全部公募基金的管理费收入是283亿元,2008年是307亿元,增加了8%;但2007年底公募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是万亿元,而2008年市场大幅下跌之后,管理资产规模是万亿元。

如果单看这两个数字,2008年的管理费收得比2007年多就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而实际上,逐日收取管理费是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

图1-5显示的是2007~2008年基金资产规模变化与管理费的情况示意图,A、B两个梯形的面积即代表当年的管理费。

图1-6 2000~2007年基金管理费收入的增长情况

从图1-5、图1-6中可以看到,只要管理资产的规模够大,哪怕是短期内的规模很大,基金公司也能获利不菲。所以,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即使在股市最高点的时候扩张规模也不是一件亏本的事情。

另外,目前公募基金的发行是采取的审核制,一家基金公司在一段时间内获得产品批文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什么时候发行产品并不全由基金公司决定。很多时候基金公司会有一种时不我待、“过了这村没这店”的感觉,所以,你很难希望基金公司的营销人员对你说“现在不适合,不要买新基金”这样的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