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秘密5:基金自购能反映信心吗(2)

明明白白买基金:透析基金背后的30个秘密 作者:吴敏


以2008年9月份某基金的自购为例。虽然从后来看,当年的10月份是股市一轮调整的低点,但当时基金公司的看法也并非特别明确,该基金从2008年9月10日开始的6个月内运用公司固有资金对旗下开放式基金4 200万元,通过某家证券公司申购。但采用的方法却是每月等额申购,即每个月均等投资一部分。

这在当时也是第一次出现,后来媒体询问基金公司,基金公司表示说:“虽然市场经历了近一年的深幅调整,当前影响市场运行的综合环境仍面临较多不确定因素,但市场目前的估值已进入合理区域,回落到一定的低估状态,因此通过分次等额申购的投资方式,以未来6个月内的市场平均成本完成此次的自有资金的申购。”

这段话表达的意思是,大概底部就在那里,但是具体时间“不确定”,所以等额申购。可见基金公司也要认认真真地利用理财手段分散风险,而不是单纯地作秀和表态。

实际上,大型基金公司的自有资金是挺多的。基金的管理费都是逐日计提,而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又没有负债。可以说,中型以上的公司都有不少的现金,这些现金怎么用呢?证监会限制了基金公司的资金只能买卖自己的产品,所以自购基金的行为才会那么多。

2.基金公司员工自购基金反映了什么

有不少的新基金成立时,公告上面除了披露基金公司有没有自购之外,还会披露公司员工有没有掏腰包购买。公司的钱是没处花,那么员工个人的钱总是很谨慎的,员工自购的情况能不能反映出市场的冷暖呢?

很可惜,投资者同样不能从这个数据中得出结论。

诚然,基金公司的员工也有理财的需求,他们对自家的产品相对比较了解,所以买一些自家的产品也不奇怪,一旦产生购买,便会在基金的公告中出现,并不能从中得出特别的结论。

同时,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有些公司会要求员工认购自己公司的基金。对此,银河证券等券商的研究员也有过研究,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凡基金公司要求员工认购过的,员工的人均认购量都很高;反之则很低,有的公司甚至是零。

有些基金公司的员工就直接透露买自家基金的原因:“当年发一个股票产品,我并不看好后市,发行也不乐观,不过公司‘号召’大家来购买,我也就认购了。”

在这些原因之下,我们就能很好地解释以下的情况了:

2009年1月到7月15日,基金公司员工参与认购了59只新基金中的47只,份额超过7 400万份。

A股走牛的2007年,57只当年成立的新基金中,45只新基金出现了员工认购的情况,累计认购份额只有4 200万份。

在2008年市场下跌的过程中,34只新基金中有29只有员工认购,累计认购份额7 200万份,从员工参与认购新基金占全部新基金的比例看,要高于2009年,而从单个基金的认购份额看,也要高于2007年和2009年,如图1-8所示。

显然,越是在行情不佳的时候,员工自购数量也越可能大,以此来支持自家公司的发展,加上员工自发的购买基金行为,投资者很难从中获得太多关于基金业绩的信息。

图1-8基金公司员工自购基金铁比例

3.基金公司自购是为了自保

显然,每一个月、每一个季度,几乎都有基金公司在动用自由资金认购、申购或者赎回自己的基金。但这并不意味着基金公司就一定能靠此赚到钱。

从数据来看,截至2009年7月份,大部分2008年4月份以后自购的产品实现了正回报,但大多数3月份以及之前自购的产品仍然亏损。

另外,从基金的业绩看,在2008年1~6月的自购的基金中,业绩排名靠前的并不多,多数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个别还处于同类基金中最末的水平,如表1-6所示。

表1-6 2008年1~6月有自购的基金截止2009年7月的表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