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节(2)

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 作者:时寒冰


国内的商品虽然没有远渡重洋,但是,历经重重运输关卡,运输成本外加各种乱罚款、乱收费,累加起来,比国际运输路线更昂贵。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是:1千克货物从上海运到纽约只需1.5元人民币,而从上海运到贵州却需要6~8元人民币。

流通环节成本过高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商品要进入超市、商场,往往面临着高昂的进场费:上架费、月返费、广告费、促销费、年节费、毛利补差、条码费、端头费等,另外还有促销活动中的条幅、花篮、空飘、地贴、墙贴、灯箱、DM特别广告、人员管理等费用。除此,还有各种暗箱操作的费用,否则,自己的商品就可能被摆放在极偏僻的位置。无孔不入的腐败,加大了中国整个经济体的运行成本。由于商场、超市收取了远高于国外同业者的费用,获取了更高的利润,根据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原理,这些都被纳入到价格当中,转嫁给了消费者。

货币多、商品少

货币是导致“中国制造”国内贵于国外的更重要的因素。由于目前国内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已经超过美国20%多,导致同样的商品在中国所对应的货币量,远远大于在美国所对应的货币量,而人民币并非国际货币,基本上都在国内流通!或者说,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其实是被严重高估的,当高估的人民币兑换成相对低估的美元等外币去购物,就会感觉到物价极其便宜。正是汇率的扭曲,使得出国后,以人民币兑换成美元购买的商品价格反而更便宜。由此可见,人民币并无任何升值的空间。或者说,人民币升值,只是一个暂时的虚幻的假象而已。

出口退税之弊

中国商品出口到国外,价格变得比国内便宜,与中国较高的出口退税率不无关系。当然,由于中国的制造业税费压力过重(次贷危机后,各级政府为了落实庞大的投资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的税费征收力度),很多出口企业只能靠出口退税维持生存。

出口退税减少了我们的财政收入,而使国外的消费者得到了实惠,或者说,对国外的消费者给予了补贴。这里面其实还隐含着一个逻辑:为了补贴外国消费者,中国消费者需要承担更高的税费。因此,美国对国民一再减税,而且,出手大方,而中国不敢如此做。2010年12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共和党人达成的减税法案获得了美国国会参议院的投票通过,该项法案耗资8580亿美元,将延长数百万美国民众的税收减免措施,并将通过拉动消费来刺激美国的经济增长。中国的消费者除了看着眼馋,只能叹息了。

外国进口商对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了如指掌,他们会想法切分国内企业的这块蛋糕,使得我们的企业享受到的出口退税好处其实很有限,倒是外国人拿走了大头。

在出口退税政策下,国内一些企业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口商品。国内商品价格高于国外,就变得顺理成章。

而且,由于我国常年实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战略,每当外部发生危机,中国都会提高出口退税标准。出口退税率提高了,财政收入减少了。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2009年全国共办理出口退税6487亿元。这意味着财政收入相应地减收6487亿元(已超过当年税收新增的收入),给本来严峻的税收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为了应对庞大的投资计划,我国不得不增发货币和信贷。流动性多了,就必然引发国内的物价上涨。

其实,中国应该给所有企业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这种环境本身比出口退税更重要。

贸易顺差加大国内基础货币的投放

“MADE IN CHINA”的商品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口,大大提升了我国商品的竞争力,导致贸易顺差加大。而在现行的货币发行制度下,贸易顺差又使得国内基础货币的投放被动地加大。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基础货币的增加,一直与此密切相关。由此,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的逻辑就成立了。也因此,“MADE IN CHINA”的商品,在国内的价格就显得比国外更贵了。

离奇的是,中国凝聚着民众血汗的商品,换来的美元,又以购买美国国债、企业债等形式,流回了美国等发达国家,我们得到了什么?

由诚信缺失增加的成本

国外的商家与生产厂家打交道,诚信度一般都比较高,合同一旦签订,大都会认真执行,这大大减少了交易成本。而生产厂家与国内的商家打交道,经常面临着账款拖欠,迟迟追讨不回的风险。为了避免这种损失,厂家大都会提高价格,而这些成本也基本上都转嫁给了消费者。

在“中国制造”的商品国内贵于国外的背后,同样是人民币升值之血。这种外升内贬的现象,正在不断加剧着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它使得货币赖以存在的基础变得脆弱,极容易突然发生危机,尤其是崩溃危机。

应该认识到,在美国债务出现危机苗头时,它必然采取固有的战略,通过狙击其他经济体,让其他经济体尤其是与之有竞争能力的经济体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才能保持美国的相对优势,使美国举债行为能够继续进行,维持这个强国的正常运转。这意味着,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如果自身货币超发、泡沫累积、制度漏洞等缺陷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实际上已经站在美国的目标之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