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可能会面临着许多次的选择,但关键的选择也许只有一两次,在这种时候,正确的选择可能会让人拥有一个灿烂的人生,而错误的选择则可能会让人付出一生的代价。
李开复认为,大多数人觉得对的并不一定是真理。选择最好的和作最好的选择,这二者之间有本质区别,它们决定着一个人命运的走向!比如说职业,就无所谓好与坏,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择业无疑是一次重要的选择,这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人生前景。
李开复说,一位朋友说起他即将考大学的儿子准备报考考古学专业时,显得十分无奈。在他看来,学习考古这样的专业就意味着只能做学问,过一辈子清苦的生活。但我们却为他儿子能有这样的选择感到欣慰。在这个年代,很多人变得越来越短视,很多家长都把眼睛盯在计算机、经济管理、法律等热门专业上,想让孩子毕业后找一份容易赚钱的工作。至于孩子是否适合或者喜欢做此工作,则很少去考虑;多数学生也很盲目,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和能干什么,只是一味地听从家长安排。
这位朋友的孩子能够选择别人不愿选择的冷门专业,至少说明他是个有想法的人,他懂得对自我人生进行设计,并敢于按照自己的设计选择人生。从这一点上说,他的心智远比许多同龄人成熟。
如今在中国,房地产商是最赚钱的,但未必每个人都能成为房地产商;搞影视也算是很好的职业,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好导演或好演员。况且现在热门的、火的,未必将来就火,即使将来依然火,但自己不适合做,不喜欢做,选择了这个职业,岂不是一样痛苦?
所以,我们择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有长远发展的,而不是只看眼前的利益,或者受别人的影响一哄而上。
李开复在自己的博客中写过这样一则故事:
在一所大学教书的王宾,26 岁就当上了校团委书记,30岁任学工处处长,如今已是该校的校长助理。据王宾介绍,在他毕业的时候,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去学校招聘,格外青睐成绩好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一般也会选择这些薪水高的企业;成绩不好的才会去一般的小单位。王宾当时成绩非常好,率先被挑中,但他偏爱学校的生活,犹豫了很久,还是像不可替代选择留校,当一名普通的辅导员。他说:“我相信当年如果我选择了去那些大家都争着抢着要去的跨国公司,前景也会不错,但我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拥有一份自己真正喜欢也适合于自己的职业。”
从微软跳槽到谷歌,在微软一些高层的心目中,李开复成了“叛徒”;社会上也有很多人对李开复的这一选择表示难以理解。但是,在我们看来,这只不过是李开复一贯信奉的“积极地选择”的结果——积极主动地寻求改变、寻找机会,这是李开复的成才观,他本人正是这一法则的拥趸与实践者。李开复正是因为有了多次主动选择,才成就了今天的成绩与声望。
所以,李开复说,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他赋予每个人不同才能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各种各样发挥才能的机会。我们应该学会发现并珍惜自己的才能,正确、积极地选择人生,在社会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20 几岁的你必须审慎地运用你的智慧,有所选择,有所放弃,作最正确的判断,选择属于你的正确方向。在前进的方向上,随时审视自己的努力是否产生了偏差,并适时地进行调整。
人生路上,总会碰到十字路口,让人难以抉择,此时,做出积极的取舍,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