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中女生的旅行(2)

11元的铁道旅行 作者:刘克襄


“去哪一站?”

“集集。”

好像大部份的人都是去集集,或者是最后一站的车埕。我继续猜测:“骑脚踏车,到绿色隧道吗?”

她们点点头,但面面相觑,好像不一定非去那儿不可。其中一位再度活泼地反问:“你呢?”

“我和太太打算去水里。”

“水里有什么好玩的?”那种单纯和好奇,好像我若讲得出更棒的点子,她们七个人也是可以跟随的。

除了蛇窑、肉圆、枝仔冰,水里还有什么呢?我想了想,决定诚实以对,“我们要去逛菜市场。”我和内人都以为水里是山城,菜市场理应有很多不同于其他乡镇的特色。

“天啊!菜市场。”她们再度面面相觑,仿佛我才是外星人。

我赶紧转移话题,“你们常到集集线吗?”结果都是第一次。

柴油车陆续靠泊田中和二水时,又有一些学生上来。我再探询这些年轻人,分别为明道大学和云林正心高中的学生。看来假日的集集线,早成为中部学生们郊游旅行的重要路线。

七○年代初,我就读台中一中,假日也到处玩,却不曾将此视为重要的景点。那时并没有直达车,都得在二水站转乘集集线,特别辛苦。它不像淡水线,早在百年前就是一条观光铁道。

作家朱天心在《击壤歌》里,把淡水铁道当成北一女逃课的路线,搭车到淡水去看海时,同样的年纪,我们搭乘集集线,好像是去找一位同学。只知道有一个遥远的山城叫水里,街道很窄很小很旧,紧紧靠着火车站。集集也有一个老旧的木造车站,但很少人下车。

集集线的旅游化,历史甚短,不过十来年,而且是偶然的意外。话说五○年代末,台一六号省道通车。公路局班车自台中通往名间、集集、水里,再抵达日月潭。集集线的运输功能便逐渐被剥夺,旅客载运量逐年递减。八○年代中,铁路局考虑经营成本,动念拆除。结果,地方人士反弹。未料此事件,竟让集集线热门起来,假日常涌现满载的旅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